[发明专利]蝗虫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提取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69216.X | 申请日: | 202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23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刘呈雄;李慧;周继慧;陈莲;刘朝霞;邹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11/76 | 分类号: | C07D311/76;C07C49/683;C07C45/80;A61P7/02;C12N1/14;C12P17/06;C12P7/26;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蝗虫 真菌 次级 代谢 产物 及其 提取 方法 应用 | ||
1.蝗虫内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来源的萜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的结构如下所示:
2.权利要求1所述的蝗虫内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来源的萜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中的应用。
3.蝗虫内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来源的萜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萜类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蝗虫内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brasiliense,分类命名为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 MZ-1,Paraconiothyriumbrasiliense菌株于 2016 年 5 月 25 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单位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 ,保藏名称为:巴西类壳小圆孢MZ-1,保藏编号:CCTCCNO:M2016279。
5.权利要求4所述的蝗虫内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用于发酵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萜类化合物的用途。
6.一种发酵代谢生产萜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权利要求4所述的蝗虫内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接种于适宜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的步骤,所述的发酵培养基为PDA固体培养基,得到种子块,种子块接入PDB培养基培养,得到种子液,将种子液接入PDB培养基培养,培养过程中添加L-色氨酸,继续发酵,得到发酵产物;
发酵产物进行分离提取:将发酵产物过滤得到菌丝体和发酵液,其中发酵液萃取、浓缩;菌丝体干燥、萃取、浓缩,合并萃取产物,再经过层析制备分离得到所述化合物,分离提取步骤为:
(1)菌丝体经干燥后采用二氯甲烷萃取、二氯甲烷浸提后得到粗体物1,发酵液采用二氯甲烷萃取、二氯甲烷浸提后得到粗体物2;将粗体物1、粗体物2混合后用正相硅胶色谱层析进行分离,采用二氯甲烷、二氯甲烷/甲醇混合液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液;
(2)将洗脱液浓缩后,用甲醇溶剂溶解,再以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用二氯甲烷/甲醇的混合溶剂洗脱,每分钟流速为1毫升,每10分钟收集为一个片段;将第20个片段用色谱甲醇溶解、过滤后,利用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色谱柱采用C18反相柱,流动相为乙腈/水体积比为65:35的混合溶剂,在保留时间为16分钟处收集峰,即得到化合物1;将第35个片段采用色谱甲醇溶解且过滤后,利用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色谱柱采用C18反相柱,流动相为乙腈/水体积比为65:35的混合溶剂,在保留时间12分钟处收集峰,即得到化合物2;
所述的化合物1的结构式为化合物2的结构式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色氨酸于培养4-5天时分三批次添加,终浓度为0.8-1 mmol/L,培养25-30天。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二氯甲烷/甲醇混合液进行洗脱过程中,采用梯度浓度进行洗脱,所述的梯度浓度中二氯甲烷/甲醇的体积比为9:1、8:1、7:1、6:1、4:1、3:1。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二氯甲烷/甲醇的体积比为8: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921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