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西红花苷化合物靶向鉴定方法及西红花苷新化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65200.1 | 申请日: | 2021-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89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梁鑫淼;熊乐乐;沈爱金;刘艳芳;伍慧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赣江中药创新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34;G01N30/36;G01N30/72;G01N30/74 |
代理公司: | 南昌贤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36 | 代理人: | 张雪娟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南昌市赣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花 化合物 靶向 鉴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西红花苷化合物靶向鉴定方法及西红花苷新化合物,涉及中药成分鉴定领域,鉴定方法包括:将西红花提取物和西红花苷标准品注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中,结合靶向母离子列表,靶向采集西红花苷类成分,通过获取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精确分子量、质谱多级裂解碎片离子信息,鉴定西红花苷化合物类型,包括西红花苷类新化合物西红花苷六糖苷、西红花苷四糖苷和单甲酯化的西红花二糖苷。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鉴定出已知和未知的西红花苷化合物类型,实现中药西红花中西红花苷类成分的快速分离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西红花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依据,并从西红花中首次鉴定出三种未报道的西红花苷新化合物,填补了该研究方向上的空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成分鉴定领域,具体涉及西红花苷化合物靶向鉴定方法及西红花苷新化合物。
背景技术
西红花素有“植物黄金”之称,它产量稀少,价格昂贵,同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此外,它还属于药食同源性药材,毒副作用小,除了可用于疾病的治疗,亦可起到日常滋补保健作用,因而受到广泛关注,被普遍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等领域。西红花化学成分种类丰富,主要包括萜类、黄酮类、酚酸类、蒽醌类、环己烷环己烯类、生物碱等,其中萜类化合物是最主要的活性成分,药理研究最广泛文献。其中,二萜类化合物“西红花苷”在西红花的药用部位含量丰富,占比高达6%~16%,在抗炎、抗菌、抗抑郁、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等研究领域均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因此,深度挖掘并鉴定西红花苷类化合物的种类和结构,对于阐明西红花丰富的药理活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目前,西红花苷的分离鉴定通常采用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技术(UPLC-MS/MS),文献[ManuelCarmona.J.Agric.Food Chem.2006,54,973-979]采用该方法鉴定了15个西红花苷化合物,它们均由西红花酸的顺式和反式构型分别连接1~5个葡萄糖组成。除了文献最常报道的这15种西红花苷化合物,可能还存在其他低含量的西红花苷化合物,但由于原有分析检测技术的限制,难以准确地分离鉴定。此外,西红花苷存在多种同分异构体现象,由于同分异构体分子往往会产生相似的碎片离子,区分同分异构体分子一直是质谱鉴定的难点,常规的二级质谱MS2由于对化合物质谱裂解途径不明确,无法对碎片离子进行准确归属,对具有相同分子量的西红花苷类化合物的鉴定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分离鉴定方法,提高质谱检测技术的鉴定水平,最终发现并鉴定出更多的新化合物一直是西红花质谱定性的重点和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基于多级高分辨质谱西红花苷化合物靶向鉴定方法,以及基于该鉴定方法得到的西红花苷新化合物,本方法基于靶向母离子列表与多级高分辨质谱结合,获得西红花苷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母离子质荷比、二级到四级碎片离子质荷比,从而进行鉴定,本方法简单、靶向性强,可实现中药西红花中西红花苷类成分的快速分离鉴定,并鉴定到新的西红花苷类化合物。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西红花苷化合物靶向鉴定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西红花苷化合物靶向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西红花提取物和西红花苷标准品;
S2、根据西红花苷母核结构,并结合已报道的西红花苷化合物结构规律,推测西红花苷可能连接的取代基类型,根据可能连接的取代基生成靶向母离子列表,其中,靶向母离子列表包括西红花苷化合物的[M-H]-、[M+HCOO]-和[M+2HCOO]2-加和峰,西红花苷化合物由西红花酸与1~6个葡萄糖分子脱水生成或与1-2个甲醇分子脱水酯化生成;
S3、将西红花提取物和西红花苷标准品注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中,并将靶向母离子列表中的离子输入质谱中作为目标物质,分别获得西红花提取物中所有西红花苷类成分以及西红花苷标准品的紫外吸收、母离子质荷比、二级到四级碎片离子质荷比和保留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赣江中药创新中心,未经赣江中药创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52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离合器咬合点的自适应方法
- 下一篇:全固态可充电电池及其电解质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