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曝气双重处理模式生态浮床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62860.4 | 申请日: | 2021-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5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肖玟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C02F3/02;A01K63/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双重 处理 模式 生态 | ||
一种太阳能曝气双重处理模式生态浮床涉及环境工程学科中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改变了传统浮床装置的外观和技术弊端,研制了一种利用太阳能供电曝气增氧,水生植物根系及生物填料共同作用处理污水的生态浮床,新装置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外观新颖独特、水处理效果增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工程学科中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的基本构件。
背景技术
生态浮床技术是一种水环境修复技术。以浮床为载体,水生植物为主体,利用植物水下生成的植物根系在水中形成浓密交错的网,吸附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并逐渐在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通过生物膜中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降解水中的污染物,削减水体污染负荷;同时植物的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去除水体中的氮、磷,减小富营养化程度;另一方面,浮岛通过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且浮岛上的植物可供鸟类栖息,下部植物根系会形成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息环境。
但传统的生态浮床技术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水体空间利用不足、水下DO含量少不利于根系表面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对深层水体的净化能力十分有限、缺少种植篮固定方式设计、植株及基质易被外力移出等,因此生态浮床技术及装置急需强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太阳能曝气双重处理模式生态浮床,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生态浮床技术。
本发明主要包括浮体、太阳能发电系统、生物填料处理区、水生植物处理区。
所述一种太阳能曝气双重处理模式生态浮床,包括方形浮体,所述浮体四周具有四个浮床固定环,用于各个生态浮床之间的外部链接;所述浮体中间位置为扁圆柱形腔体,为太阳能发电系统腔体,所述扁圆柱形腔体顶部为环形的太阳能电池板,所述扁圆柱形腔体内部装有太阳能发电系统其他元件(蓄电池、控制器等等);所述扁圆柱形腔体顶部太阳能电池板中间位置放置风机;所述风机由太阳能发电系统供电,启动、停止均由控制器操作;所述风机下部连接有曝气主管,所述曝气主管穿过生物填料区,在下部连接有曝气支管;所述曝气支管为两根,两根曝气支管末端由平衡杆连接;所述曝气支管上依次设有曝气头和若干个微孔,形成两种曝气方式,一种是位于生物填料区下部的曝气头布气,另一种是位于水生植物区下部的多个微孔曝气;所述生物填料区位于扁圆柱形腔体下部水中,填料区挂有若干生物填料,所述生物填料四周由隔离网保护,每根生物填料上部悬挂于浮体,下部固定在网底。
所述方形浮体上扁圆柱形腔体(太阳能发电系统)以外的空间,设置若干个种植孔,所述种植孔用于安放植物种植篮,所述种植篮两侧边缘处对称的设有弹性卡片,用于固定在种植孔中。所述水生植物种植篮上部设有4根以上的弹簧绳,交叉分布,用于保护植株及基质不被外力移出,弹簧绳两端可固定在种植篮的边缘;
优选地,新型生态浮床主体为T字形,整体为“士”字形,中间位置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腔体及下部的生物填料具有一定的重量,有利于浮床在水中的稳定性,不易漂移。
优选地,太阳能发电系统腔体及下部的生物填料,与生态浮床主体可分离,设有安全的固定卡位;
优选地,浮体为空心载体;浮体与种植篮选用防紫外线、防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
优选地,曝气支管上设置若干个微孔,产生微曝气,目的在于曝气增氧时,不会使水生植物因气体冲击力过大而损坏。
优选地,利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带动风机工作,共同形成了布气系统,节能减排。
优选地,水生植物种植篮两侧边缘的弹性卡片并不限制种植篮的取出,且具有很好的固定作用;种植孔、种植篮可根据需要设置尺寸、间距。
优选地,种植篮上部的弹簧绳,根据实际需要安放。
优选地,生物填料上端与浮体之间采用挂钩式连接,下端固定在生物填料固定网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28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