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外隐身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59049.0 | 申请日: | 2021-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01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贾春阳;黎勇志;翁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F1/163 | 分类号: | G02F1/163;F41H3/00 |
代理公司: | 电子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51203 | 代理人: | 吴姗霖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隐身 控制系统 | ||
一种红外隐身控制系统,属于红外隐身技术领域。所述红外隐身控制系统包括红外光电搜索器、数据处理平台、电致变色驱动控制平台和阵列式电致变色器件;红外光电搜索器用于采集环境红外图像信息,数据处理平台用于对采集的环境红外图像信息进行目标检测、目标分割、温度补偿、温度信息提取后,传输至电致变色驱动控制平台,驱动对应位置的电致变色单元,调整其发射率。本发明将接近真实环境的红外图像信息进行分块处理,并将每个图像块的位置信息和温度信息对应起来,并与电致变色单元的布置位置对应,使红外隐身系统能同时对各电致变色单元进行独立调控,有效提高了控制精确性和控制效率,缩短了阵列式电致变色器件对环境红外特征的响应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红外隐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外隐身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隐身技术是指减小目标的各种可探测特征,使敌方探测设备难以发现或使其探测能力降低的综合技术,主要包括可见光隐身、红外隐身、激光隐身和声波隐身技术等。随着红外探测技术的发展,目标面临随时被发现的危险。为了提高目标的生存能力,降低目标被敌方红外侦察系统发现的概率,各国越来越重视红外隐身技术的研究。对目标进行红外隐身的技术途径主要包括:降低目标的热辐射,改变目标表面的热辐射分布,降低目标与背景的热辐射差异,采用特殊材料使目标辐射波段在红外探测器响应波段外。上述方式均是被动抑制目标红外辐射特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需求,主动调控红外隐身技术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公开号为CN103425080A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主动成像式红外隐身系统,通过热像仪采集背景红外图像,经过图像采集处理系统后,控制红外LED显示系统对背景进行显示。由于处理环境红外图像时只针对了无其他物体(车辆或人)干扰环境红外温度的情况,并不适用于实际应用场景,因为真实场景中往往存在其他物体(车辆或人)会对真实环境的红外特征产生干扰,所以必须先剔除干扰物体(车辆或人);红外隐身技术主要针对3~5μm、8~14μm两个波段,而红外LED发射波长范围为350nm~1100nm,远达不到波段要求;大量的红外LED组成显示系统,长时间下电路产生的热量使红外特征变得更明显,从而暴露目标。
公开号为CN110567321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布了一种动态红外隐身装置及方法,通过探测环境发射的红外辐射能量和测量执行器的温度,传输给控制系统对二者进行比较后,调整执行器发出的红外辐射能量,实现隐身。由于探测器所探测到的环境红外图像信息各部分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不对探测到的环境红外图像进行分块处理,将无法在执行器上对环境红外图像信息进行完整还原;对环境红外图像分块后,若图像块的位置与执行器不精确对应,将无法同时对执行器进行分离调控,也无法在执行器上完整还原出环境红外图像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背景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红外隐身控制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红外隐身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红外光电搜索器、数据处理平台、电致变色驱动控制平台和阵列式电致变色器件;
其中,所述红外光电搜索器安装于伪装目标体的顶部,具有伺服系统驱动方位转台及俯仰执行机构,能以特定的角度搜索环境红外图像信息,用于采集环境红外图像信息,并将采集的环境红外图像信息传输至数据处理平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590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飞行器敏捷转弯复合控制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一种透明冰制作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