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腐蚀环境下使用的高温高压釜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55230.4 | 申请日: | 2021-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21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陈学东;范志超;陈炜;陈涛;孔韦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特种设备检验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3/04 | 分类号: | B01J3/04;B01J19/00;B01J19/02;G01D21/02;G01M3/32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金宇平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腐蚀 环境 使用 高温 高压 使用方法 | ||
一种强腐蚀环境下使用的高温高压釜,包括外釜组件和内釜组件,外釜组件包括外釜体、外釜盖,内釜组件包括套在外釜体内的且用于放置待测物的内釜体、盖合在内釜体上且位于外釜盖下方的内釜盖,外釜盖下方设置有用于弹性支撑内釜体的悬挂组件,外釜体与内釜体之间有填充导热液的缝隙。本发明设计的双层结构高温高压耐腐蚀釜,降低了环境对材料的要求,扩大了选材范围。本申请基于在内釜体和外釜体之间保持内同步升压,将内釜体的压力传递到外釜体,而内釜体本身不承压或只承受少量外压,因此,内釜体仅仅需要做到耐腐蚀即可,由于腔体内设置的导热液可以直接对内釜体加温,这样内釜体受热更加均匀,实现试验所需要的耐高温高压腐蚀的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和实验室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强腐蚀环境下使用的高温高压釜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化工生产中诸如氯化、磺化、烟气脱硫、脱硝等工艺过程中会有盐酸、硫酸、硝酸等物料出现。但是由于稀盐酸、稀硫酸和硝酸的腐蚀性较强,为保证设备的安全长周期运行,在腐蚀性环境下使用的材料都需要先进行材料相容性试验,以便确定所选材料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目前实验室进行腐蚀试验的高温高压釜材质主要有哈氏合金、蒙乃尔合金、钛材、聚四氟乙烯以及搪瓷等,但每种材料使用都有其限制,如聚四氟乙烯虽然能耐绝大多数化工介质腐蚀但使用温度在200℃以内,且耐压能力有限;搪瓷材料也能耐腐蚀,但是由于热膨胀和氢的作用极易造成搪瓷层发生暴瓷;金属材料对试验介质要求较多,不同金属对腐蚀性介质的相容性是不一样的,需要根据介质的腐蚀性选择不同材质的釜进行,金属材质的高温高压釜在腐蚀过程中还有可能形成难以清除的腐蚀产物,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高温高压釜耐压、耐腐蚀性不足的缺点,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强腐蚀环境下使用的高温高压釜及使用方法。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强腐蚀环境下使用的高温高压釜,包括外釜组件和内釜组件,所述外釜组件包括外釜体、外釜盖,所述内釜组件包括套在外釜体内的且用于放置待测物的内釜体、盖合在内釜体上且位于外釜盖下方的内釜盖,所述外釜盖下方设置有用于弹性支撑内釜体的悬挂组件,所述外釜体与内釜体之间有填充导热液的缝隙。
使用上述的一种强腐蚀环境下使用的高温高压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待测物放置在内釜体中的试样挂架上,然后向内釜体中注入试验溶液,将内釜体置于悬挂组件的承托部上;
S2、将内釜体与内釜盖两部分对接,施加一定预紧力,使内釜体和内釜盖密封,调整悬挂组件中螺杆在套筒内长度并用第二紧固螺栓锁紧,长度保证悬挂组件的底部与外釜体内壁有缝隙;
S3、与内釜盖为一体结构的外釜盖将内层釜直接放置到外釜体内,向外釜体和内釜体之间输入导热液至一定深度且没过外釜体内的进气管出口,盖合外釜盖和外釜体并锁紧密封;
S4、密封内釜进气管、内釜排气管、外釜排气管,通过外釜体进气管向外釜体中通入惰性气体进行气密性试验,使外釜和内釜形成一个P’(P’<P0,P0为内釜安全工作所能承受的最大外压力)的压差,保压设定时间,查看内釜气管上压力变送器数值的变化来判断釜的密封性,如果内釜进气管上压力变送器的数值升高,则内釜需要重新密封,返回步骤S2;如果不变则进入步骤S5;
S5、打开内釜进气管,启动联锁程序,将外釜釜内压力P外与内釜釜内压力P内设置成联锁,保证P内≤P外≤P内+P’,同时向外釜和内釜通入增压气体;根据内釜的釜内的压力不断的调整外釜釜内的压力,保持外釜釜内压力与内釜釜内压力的关系为P外=P内+P’,继续升压至气密性试验压力,约为试验压力的1.1倍,保压一段时间,观察外釜釜内的压力P外变化,外釜釜内压力不降低,则外釜气密性试验通过,按照要求进行泄压操作,而后进入步骤S6,若外釜气密性试验通不过,则返回步骤S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特种设备检验站有限公司,未经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特种设备检验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552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