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盾构出入口洞门环梁装配式结构及施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548531.4 | 申请日: | 2021-05-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68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2 |
| 发明(设计)人: | 黄文杰;许宁;李水生;邓洋;郑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D11/14 | 分类号: | E21D11/14;E21D11/10;E21D11/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彭聪 |
| 地址: | 410011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盾构 出入口 门环 装配式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盾构出入口洞门环梁装配式结构及施工方法,属于隧道工程领域,盾构出入口洞门环梁装配式结构包括基坑围护墙和内衬墙,所述内衬墙内安装有预制的洞门环圈梁,所述洞门环圈梁与基坑围护墙之间设置有用于锁紧的第一连接机构,所述洞门环圈梁内侧安装有预制的封口连接环圈梁,所述洞门环圈梁外周壁上预埋有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伸出洞门块并与内衬墙的钢筋固定连接,所述封口连接环圈梁与洞门环圈梁上均开设有径向锁紧孔,两所述径向锁紧孔相互连通形成容纳孔,所述容纳孔内穿设有锁紧杆,所述锁紧杆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栓。本申请具有提升洞门施工的工作效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隧道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盾构出入口洞门环梁装配式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地铁线路由车站与区间隧道组成,区间隧道大部分采用盾构法施工,在车站施工过程中需要在车站的两端侧墙上施工洞门提供给盾构机始发与接收,待隧道贯通后将隧道内管片与车站主体连接成整体,为此需要进行两次环圈梁施工。
第一次环圈梁施工主要是提供一个比盾构机外径大10cm左右的洞口,以便盾构机顺利始发与接收,其与内衬墙连接成整体,洞门上安装有防渗漏、喷涌装置。第二次环圈梁施工主要将成型隧道管片与第一次施工的洞口环圈梁连接成整体。目前第一、二次环圈梁施工均采用现浇作业。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浇施工洞门环圈梁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环形钢筋加工、绑扎、支模,操作难度大,施工周期较长。
发明内容
为了提升洞门施工的工作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盾构出入口洞门环梁装配式结构及施工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盾构出入口洞门环梁装配式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盾构出入口洞门环梁装配式结构,包括基坑围护墙和内衬墙,所述内衬墙内安装有预制的洞门环圈梁,所述洞门环圈梁与基坑围护墙之间设置有用于锁紧的第一连接机构,所述洞门环圈梁内侧安装有预制的封口连接环圈梁,所述洞门环圈梁外周壁上预埋有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伸出洞门块并与内衬墙的钢筋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统现浇技术环梁施工需要经验丰富的钢筋下料工、安装工、模板工架子工,不然很容易出现问题造成浇筑成品不合格,洞门环圈梁和封口连接环圈梁为预制,预制装配施工可减少或避免现浇工艺因管理问题而造成的质量缺陷,如洞口位置尺寸、开裂渗漏等问题,同时也降低了施工操作难度,对作业人员技术要求较低,提升洞门施工的工作效率。并且连接钢筋伸出洞门块并与内衬墙的钢筋固定连接,能够增强洞门环圈梁与内衬墙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封口连接环圈梁与洞门环圈梁上均开设有径向锁紧孔,两所述径向锁紧孔相互连通形成容纳孔,所述容纳孔内穿设有锁紧杆,所述锁紧杆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紧杆能够使封口连接环圈梁与洞门环圈梁能够较为紧密的连接,提升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锁紧杆包括弧形段和位于弧形部两端的螺纹段,所述螺纹段与弧形段相切,所述锁紧螺栓与螺纹段螺纹连接,所述封口连接环圈梁上的径向锁紧孔自远离基坑围护墙的端面延伸至外壁,所述洞门环圈梁上的径向锁紧孔自远离基坑围护墙的端面延伸至内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锁紧杆从洞门环圈梁的端面穿设到封口连接环圈梁的端面,不会干扰盾构机的安装和工作,另一方面锁紧杆的弧形段能够增大洞门环圈梁和封口连接环圈梁的受力面积,使二者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能够承受更大的载荷。
可选的,所述洞门环圈梁与封口连接环圈梁之间设置有防渗结构,所述防渗结构包括两个沿洞门环圈梁内壁设置的环形止水条,所述径向锁紧孔靠近洞门环圈梁与封口连接环圈梁接缝的一端端口位于两个环形止水条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85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