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水位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46985.8 | 申请日: | 202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672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谭淋耘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F23/00 | 分类号: | G01F23/00;G01F23/80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李林合 |
地址: | 4000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水位 监测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地下水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监测分析模块,监测分析模块包括处理器(1)、用于测量重力的第一电子测力计(2)和第二电子测力计(3);所述处理器(1)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第一电子测力计(2)和第二电子测力计(3)测量的重力信息;
所述第一电子测力计(2)的下方设置有整体为密封结构的空心管(4),所述空心管(4)顶部高度高于常年最高水位线,空心管(4)的顶部与第一电子测力计(2)连接,空心管(4)的底部连接有配重体(5),所述配重体(5)的顶面设置于地下水常年最低水位线之下,且配重体(5)处于悬空状态,配重体(5)不会因空心管(4)和自身的浮力变化而产生上浮;
空心管(4)由多段管体(401)连接构成,空心管(4)长度可根据实际测量的地下水位变化范围进行变化和优选,且根据空心管(4)的长度相应更改配重体(5)的体积或密度,使得配重体(5)不会因水位变化空心管(4)所受浮力变化而产生上浮;
所述第二电子测力计(3)的下方连接有用于实时监测地下水密度的参考体(6),所述参考体(6)设置于被监测点常年最低水位线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水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监测分析模块还包括与所述处理器(1)电性连接的通讯模块(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水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地表上的安装平台(8),监测分析模块设置于所述安装平台(8)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水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体(5)和参考体(6)的均密度大于地下水的密度,配重体(5)的顶部呈小端朝上的圆锥结构或圆端朝上半球形结构,参考体(6)为圆球形或顶部为圆锥形,参考体(6)的体积可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下水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管(4)的底端与所述配重体(5)的顶部表面螺纹密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地下水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管(4)的顶部通过高强度钢丝绳与所述第一电子测力计(2)固定连接;所述参考体(6)通过高强度钢丝绳与所述第二电子测力计(3)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地下水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管(4)包括多段呈中空密封结构的管体(401),每段管体(401)的顶部设置有螺纹槽(402),底部凸出设置有螺纹端(403),所述管体(401)的上表面与所述螺纹端(403)端面之间的距离为0.5m~3m,相邻的两段管体(401)通过螺纹槽(402)和螺纹端(403)配合的方式连接;位于空心管(4)底端的管体(401)的底部用螺纹端(403)与配重体(5)的顶面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一种地下水位监测装置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安装地下水位监测装置,配重体(5)顶面设置于地下水常年最低水位线之下,且配重体(5)处于悬空状态,参考体(6)设置于被监测点常年最低水位线下,记录当前地下水位初始高程H0;
步骤2:记录第一电子测力计(2)和第二电子测力计(3)的当前初始读数,根据第二电子测力计(3)的当前初始读数,得到当前地下水的初始密度;
步骤:3:当水位高度和地下水密度发生变化时,根据第二电子测力计(3)的读数的变化,得到变化后的地下水密度,实时监测地下水的密度变化;
步骤4:根据步骤3中得到的变化后的地下水密度以及第一电子测力计(2)的读数的变化,得到变化后的地下水位高程;
步骤5:将步骤4中得到的变化后的地下水位高程通过通讯模块(7)向远程监测系统或监测终端传输数据;
步骤6:重复步骤3~5,对地下水位水面高程进行实时监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未经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698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