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可降解聚酯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46872.8 | 申请日: | 202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685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娟;曹芙蓉;张泽宇;张海霞;蒋友淑;孙文华;王锐;王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服装学院 |
主分类号: | C08G63/83 | 分类号: | C08G63/83;C08G6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思博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6 | 代理人: | 范国锋;张玉玲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降解 聚酯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聚酯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以氮烷有机锌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催化环酯开环聚合,如己内酯、丙交酯和乙交酯等环酯单体。该方法能够实现可控聚合,聚合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有望实现批量工业化生产。得到的聚酯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窄,生物安全性好,有望实现其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合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氮烷有机锌配合物催化环酯开环聚合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分子材料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产生大量堆积,白色污染逐渐笼罩全球,这些塑料废弃物主要来自生活垃圾、农业薄膜、包装材料、医药工程等诸多领域。大多数合成的高分子材料耐腐蚀性好,不易分解,废弃材料难以处理,目前我国对于废弃聚合的处理主要是回收再利用,但其效果并不好。因此,在不降低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便利性的前提下,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重要性便尤为突出,生物可降解聚酯作为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重要一类,现已被人们广泛认识。生物可降解聚酯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分子内的不稳定键的断裂而分解,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回归大自然。
目前,使用最多的生物可降解聚酯主要有聚己内酯(PCL)、聚丙交酯(PLA)、聚乙交酯(PGA)等,以及他们的共聚物等,这些生物可降解聚酯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医药工程、建筑工程、农业工程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在医药工程中的使用尤为突出,其可以作为药物载体,起到药物的缓释作用,还可以作为手术缝合线和手术支架,避免病人的二次手术痛苦。
生物可降解聚酯的主要制备方式为环酯的开环聚合,该反应过程中主要使用金属有机配合物作为催化剂,醇盐和酚盐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催化活性。近年来,研究较为广泛的为金属配合物体系。其中,锡金属配合物催化体系是目前催化活性最好的体系,但是锡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仅0.004%,使用成本较高,且锡金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其催化得到的生物可降解聚酯使用时会有很大的限制。
锌是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的元素之一,且在自然界中属于常见金属,获取成本低,价格低廉。近年来以锌配合物催化环酯开环聚合的研究较多,但目前新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均较弱,且在空气中的稳定性差,储存和运输困难。为了满足高分子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并且能够制备生物安全性高、分子量较高且分子量分布较窄的生物可降解材料,急需研究和开发工艺简单、可实现工业化生产的聚酯聚合方法,制备得到生物安全性高、性能好的生物可降解聚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生物可降解聚酯的制备方法,利用氮烷有机锌配合物催化环酯单体开环聚合,并且配合使用有机硅胺锂或有机硅胺锌作为引发剂,小分子醇类作为共引发剂,使得该方法能够进行批量制备,通过工艺控制,得到的聚酯分子量分布窄,根据应用方向,有效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催化剂催化活性好和生物安全性高,易于存储和使用,该方法在其工业应用上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从而完成本发明。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可降解聚酯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以氮烷有机锌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催化环酯开环聚合。所述聚酯选自己内酯、丙交酯和乙交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聚合物。
所述氮烷有机锌配合物包含氢化喹啉单元和仲胺基,优选地,所述配合物还包含芳香膦基团。
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制备氮烷有机锌配合物;
步骤2、将环酯单体加入到含有氮烷有机锌配合物和引发剂的溶剂中,加热反应,得到反应液;
步骤3、后处理反应液,得到聚酯。
步骤2中,
所述环酯单体选自己内酯、丙交酯和乙交酯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己内酯,更优选为ε-己内酯。
所述引发剂选自硅胺基锂和硅胺基锌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选自硅胺基锂中的一种或几种,更优选为双三甲基硅基胺基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服装学院,未经北京服装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68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