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玻璃加工装置及其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36158.0 | 申请日: | 202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137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李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11/06 | 分类号: | C03B11/06;C03B23/00;C03B23/03;C03B1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唐双 |
地址: | 5238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加工 装置 及其 模具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玻璃加工装置及其模具;该模具包括:上模板以及下模板;上模板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非成型面和第一成型面以及连接第一非成型面和第一成型面的上侧面;下模板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非成型面和第二成型面以及连接第二非成型面和第二成型面的下侧面;第一成型面和第二成型面配合形成玻璃加工的容置腔;上侧面设有朝向上模板内部延伸的第一隔热孔。该模具通过在上模板上设置隔热孔,可以降低模具受热不均区域在厚度方向的导热效率,从而降低模具内待加工玻璃板靠近边缘位置的温度。降低由于感应加热导致的玻璃边缘温度的不均匀性,因此不易在玻璃(尤其是靠近边沿位置的)表面产生微熔缺陷,进而提高产品良率,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玻璃加工模具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玻璃加工装置及其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5G时代的发展,消费者对手机等电子设备的需求已从基础功能领域向更高层次转变,产品外观从2.5D、3D到更加复杂的形态升级;不等厚形态由于具有特殊的光影效果,同时在可靠性上具备潜在的提升价值,越来越受到产品及ID的重视。传统的不等厚成型技术在量产及成本上有明显的局限性,迫切需要开发探索新的不等厚成型技术。压铸成型技术在工艺上可以做到不等厚结构一次挤压成型,成本及量产性都极具潜力,但受制于玻璃在粘流态下挤压,因此玻璃需要升温到软化点附近,如果采用传统加热方式,效率低,耗材损耗高。因此开发一种适用于压铸成型的模具结构迫在眉睫。
现有一种利用电磁感应的玻璃热加工模具,该种模具一般处于电磁感应线圈内部,由于电磁线圈的线圈密度分布不均匀,导致边缘磁力线密度高于中心,因此模具在边缘位置切割磁力线产生的电磁感应电流高于中心位置,再依据焦耳定律,Q(热量)=I(电流)的平方乘以R(电阻),R相同的条件下,电流I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大。导致处于模具内的玻璃基材容易出现流痕(一种由于玻璃局部温度过高,表面微熔的现象,属于外观缺陷范畴)的问题。玻璃周圈流痕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模具在感应加热过程中引发的边缘温度过高,传导至玻璃,导致玻璃表面局部微熔,冷却后形成外观缺陷。且这类缺陷后期无法通过抛光等机加工序去除。造成大量产品报废,导致产品良率低,成本奇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玻璃加工的模具,所述模具包括:
上模板,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非成型面和第一成型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非成型面和所述第一成型面的上侧面;
下模板,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非成型面和第二成型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二非成型面和所述第二成型面的下侧面;
所述第一成型面和所述第二成型面配合形成玻璃加工的容置腔;
所述上侧面设有朝向所述上模板内部延伸的第一隔热孔。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玻璃加工装置,所述玻璃加工装置包括电磁感应线圈以及模具;所述模具可置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的磁场空间内,并通过感应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的磁场以对置于容置腔内的玻璃基材进行加热;
其中,所述模具包括:
上模板,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非成型面和第一成型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非成型面和所述第一成型面的上侧面;
下模板,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非成型面和第二成型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二非成型面和所述第二成型面下侧面;
所述第一成型面和所述第二成型面配合形成玻璃加工的容置腔;
所述上侧面设有朝向所述上模板内部延伸的第一隔热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61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