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激式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32972.5 | 申请日: | 202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90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马道平;高健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南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335 | 分类号: | H02M3/335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激式 电源 电路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开关电源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反激式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本发明的电路包括原边部分、副边部分和辅助边部分,所述原边部分的同名端接供电端,所述副边部分的异名端接输出电压端,所述辅助边部分的同名端通过第一电阻和二极管后接电源控制芯片VCC引脚,即辅助部分在原边部分导通时导通,在副边导通时关断。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能够改善输出电压波动剧烈情况下的Vcc供电电压变化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开关电源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反激式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反激式(Flyback)变换器又称单端反激式或隔离式Buck-Boost变换器。因其输出端在原边绕组断开电源时获得能量故而得名。反激式变换器以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在小功率电源以及各种电源适配器中应用广泛。目前常见的开关电源架构如下图1所示。
目前主流的反激式开关电源至少有三个绕组:原边绕组,副边绕组,辅助绕组。原边绕组储能时副边绕组和辅助绕组不参与能量交换,而原边绕组停止储能时辅助绕组和副边绕组续流,以实现原边和副边的隔离和电压变换。辅助绕组和输出绕组同相位。在这个过程中辅助绕组承担两个功能:给原边芯片提供正常工作需要的能量,同时实现输出电压信息的采集。
目前通用的反激变换器架构,辅助绕组给原边芯片供电,架构如图2所示,供电电压和绕组匝数之间的关系如下:
VCC=Naux/Ns*(Vout+Vd1)-Vd2 (式1)
其中,Naux为辅助绕组匝数,Ns为副边绕组匝数,Vout为输出电压,VCC为电源控制芯片VCC脚的供电电压,Vd1为输出整流管的导通压降,Vd2为辅助绕组串联整流管的导通压降。
根据上述计算可知,VCC电压随Vout电压变化比较大。对于一些宽供电电压范围的应用,比如PD/QC适配器,或其他需要调节输出电压变化的场合,则VCC电压变化范围比较大,此时VCC供电电压将比较麻烦。由于一般驱动MOS的芯片的VCC供电电压最低大约8V,所以当输出电压最低时必须保证VCC电压高于8V。比如,对于PD适配器,协议规定最低输出电压3.3V,最高可以到21V,变化范围大约6.4倍。也就是说,如果保证输出电压最低时VCC电压8V,那么最高VCC供电电压大约是8*6.4=51.2V。如此高的供电电压,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功耗增大,芯片脚所需要的的耐压提高等。
针对这种情况,各种电源IC公司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比如增加电压钳位/LDO电路,使得芯片供电电压钳位到一个比较低的值。典型的电压钳位电路如图3所示。
其中,R31是限流电阻阻值一般从几欧姆到几十欧姆,某些场合也可以省去。D7是整流二极管。Q1是一颗NPN型三极管,R10给Q1提供基极电流。ZD1是一颗Zener管,通常选择10V~24V之间。D4是一颗通用小信号二极管,C7、C28都是储能电容。
对于该电路,如果忽略二极管、三极管结电压的压降,则当输入电压高于12V时,zener二极管ZD1导通将VCC电压钳位到12V,多余的能量会被zener管消耗掉。这样会导致能量损失,效率降低。
还有一种做法,VCC绕组以较高的电压供给芯片,芯片内部集成LDO,这样简化了外围电路增加了系统可靠性,但同样地VCC绕组能量会被消耗掉,效率降低。同时芯片内部集成LDO,也不利于散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与普通的反激变换器不同的电路结构,采用本发明的反激式电源电路,可以在原边导通时辅助绕组给VCC绕组供电,同时在副边导通时反馈副边绕组电压。同时由于输入电压变化范围较小(直流输入电压变化范围大约90V~375V,变化范围4.17倍),所以VCC供电电压的变化范围可以比较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南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南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29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