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NGF作为用于治疗食管癌的药物及诊断试剂盒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32519.4 | 申请日: | 202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89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王艳东;李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5/00 | 分类号: | A61K45/00;A61P35/00;G01N33/573;G01N33/574;C12Q1/6851;C12Q1/6886;C12Q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ngf 作为 用于 治疗 食管癌 药物 诊断 试剂盒 应用 | ||
NGF作为用于治疗食管癌的药物及诊断试剂盒的应用属于生物医药领域。本发明利用干扰NGF基因的表达载体,通过大量体外细胞实验证明干扰NGF基因的表达水平能够对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起到抑制作用。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表明,NGF基因表达受到干扰后,与细胞恶性增殖相关的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被抑制,且其下游Cyclin D1即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基因表达水平受到抑制,进一步从基因和蛋白的分子水平证实了NGF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能够对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提示NGF及其调控的下游产物可作为食管癌临床治疗的靶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神经生长因子NGF作为治疗食管癌的药物或诊断试剂盒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食管癌在全球癌症死因中排名第六位,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流行病学显示,食管癌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间有着很大差异,亚洲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并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我国每年因食管癌病逝的约有15万人,占全球食管癌死亡率的二分之一,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食管癌的早期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中后期会出现癌症转移至神经、肝脏等器官,引起胸骨疼痛等症状。目前认为食管的发生与长期嗜好吸烟饮酒、摄入过硬过热的食物、进食过快有关,但造成食管癌的具体机制还尚未研究清楚。
按照组织类型可将食管癌主要分为食管腺癌(EAC)和食管鳞癌(ESCC)两种类型。其中EAC在白色人种中发病率较高,而我国食管癌发生的主要组织类型为ESCC。ESCC通过多步过程发展,从正常的鳞状上皮开始,发展为低度上皮内瘤样变(LGIN),高度上皮内瘤样变(HGIN),最后发展为浸润性癌。研究表明,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ESCC中过表达,并且与不良的预后相关联。此外,诸如RAS和AKT途径信号通路都被认为与ESCC的发展有关。
神经生长因子(NGF,nerve growth factor)是神经营养素家族之一,在20世纪40年代由Rita Levi-Montalcini提出,自最初发现以来,就促进了神经生物学的巨大进步。在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未成熟的神经元竞争供应有限的靶标NGF,从而获得营养因子支持,以使其存活。此外,NGF起着生存信号的作用,目标衍生的NGF向细胞体发送逆行信号并支持神经元存活,使神经支配神经元的数量和特性与目标组织或器官的需求相匹配。NGF还在轴突末端发出局部信号,以促进突触发展和靶向神经支配,即使神经元的大小发生变化,也可以确保适当的神经支配。因此,NGF在神经元(包括NGF依赖性初级传入神经和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的存活和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除了促进神经元发育作用外,NGF与其受体酪氨酸激酶TrkA或其他低亲和力p75神经营养蛋白受体p75NTR结合调节周围神经元的表型,如细胞体和树突大小以及神经递质的释放。NGF在影响疼痛机制,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内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应用和发展。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NGF除了在神经系统上的作用外,还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发现在胃癌、胰腺癌、卵巢癌中均发现NGF表达含量升高。在胃癌中,胆碱能刺激胃上皮细胞从而诱导NGF表达,进而促进神经浸润和癌变。通过抗NGF抗体或TrkA抑制剂阻断NGF/TrkA信号传导可降低毒蕈碱型乙酰胆碱诱导的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因此可将前馈ACh-NGF轴作为肿瘤治疗和预防的靶标。在胰腺癌中,通过金纳米簇辅助递送抗NGF的siRNA,从而抑制了小鼠胰腺肿瘤的进展,证明了靶向NGF能够作为一种潜在治疗胰腺癌的策略。并且目前的临床样本中已经发现NGF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也存在着过量表达,但其对于食管癌的作用机制还尚未研究清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25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