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耐高温系统的扣式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32428.0 | 申请日: | 202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6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荣;赵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超碳石墨烯产业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6/16 | 分类号: | H01M6/16;H01M50/109;H01M50/193;H01M50/423;H01M50/434;H01M50/437;H01M50/44;H01M50/449;H01M50/451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张宁展 |
地址: | 2019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耐高温 系统 电池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扣式电池耐高温系统,属于电化学技术领域,包括正极壳、负极壳、耐高温密封圈、耐高温隔膜和耐高温电解液,四部分组合成为一个耐高温系统,所述扣式电池耐高温系统依次以正极壳、正极、耐高温隔膜、负极、负极壳结构位置组装,所述耐高温密封圈镶嵌在负极壳边缘一圈,所述耐高温电解液在正极壳与负极壳之间,完全浸润耐高温隔膜。本发明一种扣式电池耐高温系统,对各种类型材料的扣式电池具有广泛适应性。使用锂/二氧化锰‑氟化碳体系在150℃条件下进行测试,电压滞后较小,放电电压平台平稳,容量与常温放电无明显差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耐高温系统的扣式电池。
背景技术
物联网(IoT)是由物理对象组成的网络,这些物理对象嵌入了传感器、软件和其他技术,以便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设备和系统建立连接并交换数据。物联网设备种类繁多,既有普通家庭用品,也有复杂工业用具。目前,接入互联网的物联网设备已超过70亿,专家预测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100亿,到2025年将增长到220亿。在过去几年中,物联网已成为21世纪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嵌入式设备将各种日常物品连接到互联网,从而实现人员、流程与物品之间的无缝通讯。物联网的特征之一是全面感知,即大量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等技术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然而在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服务产业和公共事业领域中,传感器需要具备很宽的环境耐久性,因此也对为传感器供电的电池提出了新的要求。
扣式电池大多数都是一次电池,主要用于不便接用外部电源的小型携带式装置之中,也用于各种电脑类装置内的备份电池。目前的扣式电池主要由正负电池壳、密封圈、正负极片、隔膜和电解质组成,其中密封圈和隔膜的材质均为聚丙烯,通常的使用温度范围为-10℃-80℃。但随着物联网(IoT)设备的发展,以及物联网设备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户外和特种领域物联网设备要求免维护和高可靠性,即使在严峻的宽温度、宽湿度环境下也可以稳定运行。传统扣式电池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电池的自放电会增大,放电时也会有较大的电压波动,在高温条件下普通电解液会发生快速分解,造成电池性能迅速恶化直至损坏,同时高温也会加剧密封圈和隔膜的老化,缩短电池使用寿命。
目前扣式电池的电解液,多采用六氟磷酸锂(LiPF6)为锂盐,多种碳酸酯按一定比例混合为溶剂。在高温条件下(温度≥80℃)时,LiPF6会发生分解,生成氟化氢(HF)和五氟化磷(PF5)。一方面,HF会腐蚀扣式电池的不锈钢外壳;另一方面,HF会溶解二次电池负极表面的SEI膜并产生气体。PF5会与碳酸酯上的碳氧双键反应,导致碳酸酯类溶剂发生分解。密封圈和隔膜多采用聚丙烯材料,聚丙烯材料在高温条件下,会发生软化、变形、老化,机械性能急剧降低,可能造成电池漏液、内部短路,发生起火、爆炸等事故。
当前的技术方案均为针对性的解决单一缺陷,并未整体性、系统性解决扣式电池的不耐高温问题。现有隔热材料层的技术,一方面,所能阻隔的高温温度较低,满足不了某些传感器较高的使用温度。另一方面,隔热材料层会额外增加扣式电池的体积,由于传感器对部件的体积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此种技术难以应用到传感器中。现有耐高温隔膜的技术,仅考虑了隔膜在高温下的机械强度是否有衰减,并未考虑耐高温隔膜对于耐高温电解液的配套性,和对不同种电解液的适应性。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密封圈也会发生老化,现有技术并没有提供配套的选择。现有耐高温电解液技术,其所能承受的高温,已无法满足现今所需要的高温环境使用温度,同时需要考虑隔膜的配套性和适应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超碳石墨烯产业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超碳石墨烯产业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24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