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SNCR或SCR脱硝后氨逃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23266.4 | 申请日: | 202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894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唐新宇;贺朋;范道荣;黄庆;王永刚;程兆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中材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张倩 |
地址: | 3004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sncr scr 脱硝后氨 逃逸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SNCR或SCR脱硝后氨逃逸的方法,采用在现有水泥窑尾的除尘器和烟囱之间增加新的除尘器,在现有除尘器和新的除尘器之间的烟道上扩建反应烟道,通过向反应烟道中喷入脱氨剂溶液,烟气在反应烟道中的停留时间不低于2s,使脱氨剂与烟气中的氨气发生反应生产固态产物,并通过新的除尘器将固态产物收集下来,脱除固态产物的烟气经烟囱排放。本发明使脱氨剂与氨在反应烟道中可以充分反应,降低了氨逃逸量,且脱氨剂与氨形成的铵盐不含有Cl、S等对水泥、锅炉生产有害的物质,可作为脱硝剂回收再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烟气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降低SNCR或SCR脱硝后氨逃逸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氮氧化物是一种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容易引起酸雨等危害。为了加强环境保护,我国制定了GB13271-2014《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13《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目前电力行业多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electivecatalytic reaction,即SCR),水泥工业较多采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action,即SNCR)来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由于SCR、SNCR技术均需要喷射脱硝剂(一般是氨水或尿素),脱硝剂进入烟气后一般生成氨气,发生与氮氧化物的反应,但是因为氨气不能100%与氮氧化物反应,未反应的氨气随着烟气在烟囱排放,形成氨逃逸。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036850采用在中低温SCR后的烟道中布置活性炭纤维吸附床,利用活性炭吸附烟气中逃逸的氨气,吸附到一定程度后,反向利用高温低尘烟气再生活性炭,同时高温烟气携带释放出来的氨气进入中低温SCR反应器,在实现控制氨逃逸的同时提高了氨气的利用效率。该方式的主要问题是,需要高温和超低含尘量的气体对活性炭进行再生,这给工艺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外,一般活性炭吸附床的寿命较短,更换频率较高。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6807211A公布了一种防止氨逃逸的氧化网,其特点是利用高温的金属网上附着一定的氧化剂,当通过SCR的烟气中携带的氨气,接触到高温的金属网和氧化剂时,氨气被氧化,从而氨逃逸下降。但是氨反应后的产物将附着在氧化网上,因此氧化网的脱氨效率会逐渐下降,连续长时间运行存在困难。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11586005U、CN103272468A利用湿法吸收氨,常常与脱硫塔联用,组成脱硫脱硝一体化塔等。其基本原理就是氨极易溶于水,如果加入硫酸等吸收效率会进一步提高,缺点是系统阻力较大,同时产生的氨水利用价值不高,固体残渣则是一种废弃物,常常混入脱硫石膏中。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SNCR或SCR脱硝后氨逃逸的方法,降低了氨逃逸量,且脱氨剂与氨形成的铵盐可作为脱硝剂回收再利用。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降低SNCR或SCR脱硝后氨逃逸的方法,采用在现有水泥窑尾的除尘器和烟囱之间增加新的除尘器,通过向含有氨逃逸的烟气中喷入脱氨剂溶液,使脱氨剂与烟气中的氨气发生反应生产固态产物,并通过新的除尘器将固态产物收集下来,脱除固态产物的烟气经烟囱排放。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脱氨剂溶液喷射在反应烟道中,所述反应烟道在现有除尘器和新的除尘器之间的烟道上扩建而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含有氨逃逸的烟气在反应烟道中的停留时间不低于2s。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反应烟道上设置有喷头,所述脱氨剂溶液经喷头注入到反应烟道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脱氨剂溶液通过水泵和相应管道,再经喷头注入到反应烟道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脱氨剂溶液包括脱氨剂和水,通过在药剂罐中配置而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脱氨剂为草酸、乙酸或其他有机酸的单组分或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中材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中材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32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