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阿苯达唑在制备防治柑橘采后绿霉菌的农药杀菌剂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95500.7 | 申请日: | 2021-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6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彭程;朱从一;邱继水;陆育生;常晓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43/52 | 分类号: | A01N43/52;A01P3/00;A01P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蒋欢妹;刘明星 |
地址: | 51064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阿苯达唑 制备 防治 柑橘 采后绿 霉菌 农药 杀菌剂 应用 | ||
本发明首次公开了阿苯达唑作为农药杀菌剂在防治柑橘采后绿霉菌的新用途,在防治柑橘采后绿霉菌引起的农作物病害,安全性显著高于商品化杀菌剂咪鲜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阿苯达唑在制备防治柑橘采后绿霉菌的农药杀菌剂的应用。
背景技术:
柑橘属于芸香科柑橘属植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遍及100多个国家,主要生产大国有中国、巴西、美国等。自2008年开始,我国第一次超越了巴西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柑橘生产国。但我国的柑橘生产水平,即单位面积产量、单位果实的成本、商品果率以及果农经营规模与柑橘生产发达的国家差距仍然很大。我国柑橘以鲜销为主,成熟期基本上集中在9~11月,由于柑橘的产地和消费区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且成熟期也相对集中,需要一定的贮藏和运输周期来调节市场供求的矛盾,在此期间由微生物侵染引起的果实损失大量发生,如腐烂、营养和水分损失常常发生,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其中又以真菌性病害侵染最为严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绿霉病(Penicillium digitatum)、青霉病(P.italicum)、酸腐病(Oosporacitriaurantii)、黑色蒂腐病(Diplodia natalensis)、褐色蒂腐病(Phomopsis cytosporella)、黑腐病(Alternaria citri)、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褐腐病(Phytohthora citrophthora)等。近年来研究发现,我国柑橘采后腐烂有30%~50%由绿霉(指状青霉,P.digitatum)引起。因此,柑橘的贮藏和保鲜将是未来几年国内外开发研究的方向和热点。
虽然培育抗性品种是防控该类病害最为经济、环保的方法,但在缺少抗性品种或抗性不完整的情况下,使用化学药剂仍将是防控作物真菌病害的主要手段。阿苯达唑在医学上可用于驱蛔虫、蛲虫、绦虫、鞭虫、钩虫、粪圆线虫等。但目前尚无阿苯达唑在抗柑橘采后绿霉病菌病害方面的相关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阿苯达唑在制备防治柑橘采后绿霉菌的农药杀菌剂的应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式I所示的阿苯达唑在制备防治柑橘采后绿霉菌的农药杀菌剂的应用:
使用时阿苯达唑的浓度为0.05μg/mL-10μg/mL。
柑橘采后绿霉菌病病原菌为Penicillium digitatu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首次发现了阿苯达唑作为农药杀菌剂在防治柑橘采后绿霉菌的新用途。防治由柑橘采后绿霉菌病病原菌Penicillium digitatum引起的农作物病害,安全性显著高于商品化杀菌剂咪鲜胺。
附图说明:
图1是不同化合物对柑橘采后绿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第六天)。
图2是不同浓度阿苯达唑对柑橘采后绿霉病菌的抑制作用(4天)。
图3是不同浓度阿苯达唑对沙糖桔绿霉病发生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阿苯达唑对柑橘采后绿霉菌的抑制作用
1)受试药物
阿苯达唑,咪鲜胺(阳性对照化合物,商业农药),特比奈芬。
(2)供试真菌菌种
供试真菌菌种有1个,为柑橘绿霉菌病病原菌Penicillium digitatum。
(3)抗植物真菌活性测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55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