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实测数据车辆信息系数获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71621.8 | 申请日: | 202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90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孔繁盛;段丹军;刘春雷;赵延庆;吴晓明;付宏;畅晓钰;薛韶华;陈越;杨玉东;刘媛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交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8G1/065 |
代理公司: | 北京太兆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08 | 代理人: | 易卫 |
地址: | 030032 山西省太原***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实测 数据 车辆 信息 系数 获取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实测数据车辆信息系数获取系统。本发明基于区域特征的现场实测数据进行车辆类型的分类和车辆参数输入,综合考虑车辆组成、路线线形指标以及交通管制等多因素的复杂作用机理,获取的车辆折算系数更加符合实际交通过程的多因素综合作用过程,其结果更加准确的应用于道路实际作用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实测数据车辆信息系数获取系统。
背景技术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投资巨大,确定高速公路改扩建标准具有重大意义。改扩建标准如果制定过高,就会出现交通量明显不足,造成道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当改扩建标准制定过低,就会导致高速公路的车流量提前达到饱和状态,道路通行能力不足,服务水平降低,影响高速公路快捷高效的通行。为准确地分析通道路行能力,需要进行车辆折算系数的进一步研究。
交通流中非标准车与标准车之间的当量关系为车辆折算系数。在中国发明专利说明书CN104916135A中,其考虑车型在车辆组成、运行速度、车头时距等因素,计算非跟驰状态下以及跟驰状态下车辆的折算系数。其针对于客货分离式高速公路,对于客货混行高速公路路段并不适用,且其考虑的因素少,未考虑多因素的组合作用。
目前的车辆折算系数的计算方法,主要有车头时距法、延误法等,其研究的方法多基于理论研究,缺少现场实测数据的校正,且在实际的高速公路中,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因素较多,多因素之间在实际交通过程中作用机理复杂,仅考虑单因素单独作用,忽略了道路线形因素(如坡度、坡长、圆曲线半径等)、车辆组成、车速限制等多因素的组合作用对于车辆折算系数的影响,难以精确计算每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不够全面和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实测数据车辆信息系数获取系统。
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实测数据车辆信息系数获取系统,包括:
1)信息采集模块:获取高速公路目标路段的道路几何数据、交通数据和交通管制数据,统计道路几何数据中的坡度、坡长、曲线半径参数;统计交通数据,根据车辆的功率重量比将统计的交通参数中车辆划分为M个车辆类型,选取车辆类型的代表车型,将代表车型的外廓尺寸和轴距参数作为此车辆类型的代表参数;
2)交通仿真模型建立模块:对采集的交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完成车辆输入和流量设置,建立不同坡度、坡长、圆曲线半径、交通组成变量的交通仿真模型,同时匹配现场实测数据设置车辆参数;
3)仿真模拟模块:设置数据检测点和道路交通仿真参数,完成交通仿真模拟和仿真数据的输出,在已建立的交通仿真模型各个车道上设置数据采集点,检测通过道路断面的车辆数;在多个交通量水平下进行数据收集,仿真过程平稳运行Δt0,使得采集的数据趋于稳定,收集时间间隔Δt内的交通量qi;
4)仿真模拟数据分析模块:识别不同情况下道路的混合流汽车小时交通容量C混和标准汽车小时交通容量C标,其中,标准汽车小时交通容量C标:
混合流汽车小时交通容量C混:
建立λ与坡长、坡度、圆曲线半径、车辆组成因素的散点图,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建立λ与各个因素的拟合函数表达式,其中,λ与各因素的函数关系表达式:
其中,
C标:标准汽车小时交通容量;
C混:混合流汽车小时交通容量;
λ:C标与C混的比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交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未经山西省交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716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功能陶瓷制备的烘干设备
- 下一篇:一种废弃工厂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