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微细水分子团处理器及其水处理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65380.6 | 申请日: | 202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28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魏约翰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约翰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C02F1/00;C02F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01 | 代理人: | 何晖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细 水分子 处理器 及其 水处理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微细水分子团处理器,其包括一壳体、一进水导流单元、一第一流体阻抗单元、一出水导流单元、一第二流体阻抗单元以及一流体细化单元。壳体内部具有一沿着一轴线延伸的容置空间,轴线的两端分别具有连通容置空间的一进水部以及一出水部;进水导流单元设于容置空间,并由进水部往出水部渐缩设置;第一流体阻抗单元设于进水导流单元与进水部间;出水导流单元设于容置空间,并由出水部往进水部渐缩设置;第二流体阻抗单元设于出水导流单元与出水部间;流体细化单元连接于进水导流单元与出水导流单元间,流体细化单元能将进水导流单元的流体细化,并朝出水导流单元排出,以获得小水分子团达到改善饮水品质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水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超微细水分子团处理器及其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资源,经研究指出,水由多个水分子通过氢键结合而形成水分子团,其中,水分子团越大,不易被生物吸收利用,当水分子间被破坏时,即可形成小水分子团,而小水分子团具高渗透力,容易被生物细胞所吸收,进而增进生物健康的效果。
目前,关于水分子团检测方式,利用核磁共振(NMR)检测水的频率振荡,以获得水分子团的大小,频率振荡(Hz)越高表示水分子团越大,水品质越差,而频率振荡越低表示水分子团越小,水品质越好,其中,水源低于100Hz,称之为小水分子团。
但是,目前市面上的饮水处理装置,大多使用滤水器提供过滤水质的功能,无法提供水源细化处理的功能,进而无法获得小水分子团以降低饮水品质,长期饮用容易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的疑虑。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微细水分子团处理器及其水处理设备,其能有效细化饮水的水分子团,提供改善饮水品质以达到增进人体吸收的效果。
为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微细水分子团处理器,其包括一壳体、一进水导流单元、一第一流体阻抗单元、一出水导流单元、一第二流体阻抗单元以及一流体细化单元。壳体内部具有一沿着一轴线延伸的容置空间,轴线的两端分别具有连通容置空间的一进水部以及一出水部;进水导流单元设于容置空间并邻近于进水部,进水导流单元设有一第一导流部以及、一第二导流部、一进水流道及一第一螺旋扰流杆,第一导流部对着进水部设置,第二导流部连接于第一导流部并朝出水部渐缩延伸,进水流道沿轴线贯穿第一导流部与第二导流部,并由第一导流部往第二导流部呈阶层式渐缩延伸,第一螺旋扰流杆沿轴线设置于进水流道;第一流体阻抗单元设于容置空间,并位于进水导流单元与进水部间,能阻抗流体自进水部导向第一导流部;出水导流单元设于容置空间并邻近于出水部,出水导流单元设有一第三导流部以及一第四导流部,第三导流部对着出水部设置,第四导流部连接于第三导流部并朝进水部渐缩延伸;
一第二流体阻抗单元,其设于容置空间,并位于出水导流单元与出水部间,能阻抗流体自第三导流部导向出水部排出;流体细化单元设于容置空间,并连接于进水导流单元与出水导流单元间,流体细化单元沿轴线设有一邻近第二导流部的第一喷孔,以及一邻近第四导流部的第二喷孔,且流体细化单元还设有一连通第一喷孔与第二喷孔的流体通道,第二导流部的流体经通过第一喷孔及第二喷孔而细化水分子,并导向第四导流部排出。
于本创作另一实施例中,进水导流单元还具有一第一止漏环,第一止漏环套设于第一导流部,并抵接于壳体的内壁,而第一流体阻抗单元承接于第一止漏环,使第一螺旋扰流杆抵顶于第一流体阻抗单元与第二导流部间。
于本创作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流体阻抗单元包括有三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滤板,两相邻第一滤板的滤孔彼此交错分布,且两相邻第一滤板间沿轴线设有一第一连接块。
于本创作另一实施例中,出水导流单元设有一沿轴线贯穿第三导流部与第四导流部的出水流道,并由第三导流部往第四导流部呈阶层式渐缩延伸。
于本创作另一实施例中,出水导流单元还具有一第二螺旋扰流杆,第二螺旋扰流杆沿轴线设置于出水流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约翰,未经魏约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653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非侵入式电力负荷分解方法
- 下一篇:用于内燃发动机的点火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