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农业害虫光热推拉诱导调控型电子束杀灭收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63552.6 | 申请日: | 202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8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刘启航;崔建新;陈广华;王洁;韩士楷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M1/04 | 分类号: | A01M1/04;A01M1/22;A01M1/02 |
代理公司: | 新乡市平原智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9 | 代理人: | 路宽 |
地址: | 453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农业 害虫 光热 推拉 诱导 调控 电子束 杀灭 收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业害虫光热推拉诱导调控型电子束杀灭收集装置,包括支撑系统、电子束辐照杀灭系统、光源系统、电加热系统和收集装置,电子束辐照杀灭系统的波导管位于支撑系统的支撑板上方,且电子束辐照杀灭系统中的电子加速喷枪位于支撑系统的支撑板下端,支撑系统的支撑板下表面通过吊杆与光源系统的上护板连接,光源系统中的下护板下表面通过支杆与收集装置中的箱体连接,本发明具有结构合理、捕集效果好、成本低廉、适应性强等优点,本发明具有结构合理、捕集时效好、成本低廉、适应性强等优点,它既可定点进行害虫的诱集杀灭及益虫的调控忌避,也可置于移动车辆上实现智能远程遥控移动诱集杀灭害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工程装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农业害虫光热推拉诱导调控型电子束杀灭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昆虫视觉生物光电波谱反应效应,依据农业害虫的趋光(photo-taxis)和趋化(chemo-taxis)特性,结合不同种属昆虫感光生理机制及生物行为习性差异,采用害虫敏感趋光波谱分布,已应用电子杀虫灯技术对害虫实施光谱光强以及化学信息素特别是性信息素的诱导和捕集,在农业害虫的监测和防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市场上的黑光灯、单管黑白双光灯、高压汞灯、频振灯、双波灯等多种新型诱虫灯被研制出来,有力地促进了灯光防治的发展,丰富了害虫综合防治的内容,但是,目前昆虫的视趋性敏感机制并不明确,有效强化害虫趋光上灯的调控因素不明确,且害虫生物诱导性上灯机制不确定,光诱空间时间参量及捕集效果制约性显著,而自然现象中,害虫具备最佳光诱调控致变性视状态并呈现热致性趋光上灯强化效应,且害虫的夜间趋光活动行为特征、视觉行为特征及波谱刺激下的反应特征、光照突变光致害虫生物强直调控性逃逸反应,制约了上灯害虫的杀灭收集实现;因此,为进一步创新应用光物理诱导杀虫技术,在害益虫夜间高峰活动可察、生物趋忌敏感性因素可控、害虫趋光敏感特性和生物趋向行为强化因素可调的基础上,需依据害虫生物趋性推拉强化因素,利用害趋益避性光热生物行为的可操控特性,采取光热耦合性调控措施,实施光热耦合诱导及上灯推拉强化性杀灭措施,解决害虫的趋光上灯强化及光热诱集杀灭收集问题,获得技术、设备和生物环境群落高度相关型农业害虫光热诱导推拉调控性物理杀灭收集装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利用害虫视敏性波谱相反发光时序交替性光照模式的刺激效应、益虫忌避波谱光照的错序调控,可有效获得害趋益避性光推拉诱导上灯强化效果,而且,害虫的光热耦合诱导效应,操控害虫的趋性强度及上灯强化,可形成害虫光热诱导的推拉调控性上灯诱集效果,且光热藕变强度场、高能电子束或辐射场及超滑滑板配置性实施,可有效实施上灯害虫的杀灭收集功效,实现害虫的绿色物理防治,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农业害虫光热推拉诱导调控型电子束杀灭收集装置,包括支撑系统、电子束辐照杀灭系统、光源系统、电加热系统和收集装置,电子束辐照杀灭系统的波导管位于支撑系统的支撑板上方,且电子束辐照杀灭系统中的电子加速喷枪位于支撑系统的支撑板下端,支撑系统的支撑板下表面通过吊杆与光源系统的上护板连接,光源系统中的下护板下表面通过支杆与收集装置中的箱体连接。
进一步的,支撑装置包括吊钩,吊钩下端通过螺栓与防护罩连接,防护罩下端口设有支撑板,支撑板下表面拐角处均设有支撑连杆。
进一步的,电子束辐照杀灭系统包括脉冲功率源,脉冲功率源上端通过电子束发生转换器与速调管连接,速调管,速调管通过波导管与八组电子加速喷枪连接。
进一步的,光源系统包括稳压电源,稳压电源通过导线与铝基板连接,铝基板位于内凹弧形灯体的外表面,铝基板外表面通过焊接交错设有五组紫-黄-红LED和绿-黄-红LED,且内凹弧形灯体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防护板和下方护板,上防护板上表面均设有设有吊杆。
进一步的,内凹弧形灯体弧形内的一侧紫-黄-红LED和绿-黄-红LED的数量配比为2:1:1,内凹弧形灯体弧形内的另一侧绿-黄-红LED和紫-黄-红LED的数量配比为2: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学院,未经河南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635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