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AVI的汽车生产用车身识别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61749.6 | 申请日: | 202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67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王进;龙爱清;刘重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器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G06F16/903;G06K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avi 汽车 生产 车身 识别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AVI的汽车生产用车身识别系统,包括中央处理模块和控制面板,所述中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模型检索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并且模型检索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数据对比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数据对比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模型更新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本发明涉及识别系统技术领域。该基于AVI的汽车生产用车身识别系统,通过车身数据获取模块能够获取车身的长、宽、高值,再结合对车身长度、宽度或高度发生变化时的时间,能够更精准的从存档中筛选出最接近实际车型的车身模型,从而提高了该系统的准确性,防止跟踪模型出现偏差造成的加工路径和物料分配出现错误,提高了使用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识别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AVI的汽车生产用车身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用户差异化的用车需求给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汽车加工车间的自动化已经基本实现,设计最大尺寸内的车身可以顺利在一个加工车间内通过,多种型号、颜色的车型能在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如何自动识别不同的车型,成为了涂装工艺柔性化发展的一个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车体识别系统(AVI)应运而生,经过多年的发展,AVI系统已经成熟和模块化,数据的采集、处理以及在不同系统间的传输基本上已经固化,数据的采集阶段主要是车型条码的识别和滑橇唯一性标识的读取,发展到今天,低成本、易维护和抗干扰性强的AVI系统愈加受到各汽车厂家的青睐。
现有的汽车加工用车身识别系统识别准确性较低,难以在车身输送过程中获取不同位置点的车身信息,容易导致后续跟踪模型出现偏差,造成后续加工物料及加工路径分配出现错误,可靠性较差,因此亟需一种基于AVI的汽车生产用车身识别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AVI的汽车生产用车身识别系统,解决了识别准确性较低,难以在车身输送过程中获取不同位置点的车身信息,容易导致后续跟踪模型出现偏差,造成后续加工物料及加工路径分配出现错误,可靠性较差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AVI的汽车生产用车身识别系统,包括中央处理模块和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中央处理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中央处理模块通过导线与存储模块实现双向信息传输,且中央处理模块通过导线与车身数据获取模块实现双向信息传输,所述中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模型检索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并且模型检索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数据对比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数据对比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模型更新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并且模型更新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加工流程获取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加工流程获取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加工流程获取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分别与物料分配模块和加工路径判断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条码识别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并且条码识别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模型检索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车身数据获取模块包括车身监控模块、侧边距检测模块、车顶距检测模块、输送速度监测模块和时间获取模块,所述车身监控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分别与侧边距检测模块、车顶距检测模块、输送速度监测模块和时间获取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车身数据获取模块还包括数据计算模块、车长值获取模块、车宽值获取模块和车高值获取模块,所述侧边距检测模块、车顶距检测模块、输送速度监测模块和时间获取模块的输出端均通过导线与数据计算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并且数据计算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分别与车长值获取模块、车宽值获取模块和车高值获取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数据计算模块包括车身长度计算模块、车身宽度计算模块和车身高度计算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器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科器工业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617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TPE胶粒生产用物料分流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清洁功能的印刷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