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MnO电极、其制备方法及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460094.0 | 申请日: | 2021-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02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 发明(设计)人: | 林瀚;贾宝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伊诺福科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G11/86 | 分类号: | H01G11/86;H01G11/24;H01G11/26;H01G11/32;H01G11/46;H01G11/02;B82Y30/00;B82Y40/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付丽 |
| 地址: | 澳大利亚维多利***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mno 电极 制备 方法 高能量 密度 超级 电容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MnO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形成包含MnO2纳米针和氧化石墨烯的混合液;所述MnO2纳米针与氧化石墨烯的质量比为1:(0.5~12);B)将所述混合溶液形成膜;C)对所述膜进行闪光还原,得到石墨烯/MnO电极。本发明通过合理设计反应条件,提出了一种低成本,一步法闪光还原工艺来制备高性能石墨烯/MnOx电极。这种简单的方法可以制造高质量的多孔石墨烯网络,并且可以同时有效地合成嵌入赝电容活性MnOx纳米材料。使用所制造的电极证明了超出纯石墨烯和MnOx的理论极限的超高电容(高达1706F·g‑1)。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石墨烯/MnO电极及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能量存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石墨烯/MnO电极、其制备方法及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
背景技术
超级电容器(也称为“超级电容器”或“双电层电容器”)是电化学电容器,其电容值远高于其他电容器。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快速充电/放电能力,超过一百万次充电循环的长寿命以及在-40℃至70℃的宽温度范围内工作的能力,超级电容器被广泛用于储能和能源供应。由于电池的生产和处置会对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超级电容器中的环保材料及其低维护成本促进了超级电容器的发展。此外,超级电容器比电池优越,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更高的功率密度(最高45kW kg-1)和更长的循环寿命(一百万次循环)。尽管如此,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比电池的能量密度低约一个数量级,这限制了超级电容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
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E)由E=1/2CV2给出,它与比电容(C)和工作电压窗口(V)的平方成正比。比电容主要取决于电极性能。在开发基于碳的超级电容的过程中,纯碳基电极的总电容和能量密度仍然相对较低。在碳基电极中,尽管石墨烯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电极材料,具有出色的导电性和较高的理论表面积,但比电容的理论极限为550F g-1。因此,已经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来改善碳基电极的电容,其中一种有前途的方法是通过添加锰氧化物(MnOx)来引入赝电容,这是因为它们具有较高的理论电容以及其丰富的地球和无毒性质。
一氧化锰(MnO)的理论电容(~1,350F g-1)比经过广泛研究的二氧化锰(MnO2)电极(1,110F g-1)更高,表明其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二氧化锰的电容。碳基电极。2013年,廖等他提出通过水热法将垂直取向的石墨烯@MnO纳米片制备为高性能超级电容电极,并将电极的比电容提高到790F g-1。后来,还研究了其他制造方法,例如对MnO纳米颗粒的自组装进行碳涂层,在碳纳米纤维上直接静电纺丝以及将MnO热等离子体沉积在多孔碳材料上以合成MnO/碳电极。然而,尽管已经合成了纳米MnO并将其沉积在碳基电极中,但是该过程相对复杂并且通常需要多个步骤。因为纳米MnO在合成过程中遭受颗粒的团聚,这导致表面活性位点的损失并因此降低了电化学活性。结果,所报道的MnO/碳电极的电容通常小于800F·g-1,这远低于理论极限(仅达到约60%)。因此,通过一种容易且简单的方法来生产高电容超级电容电极,将MnO均匀地锚固在碳网络上仍然具有挑战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烯/MnO电极、其制备方法及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本发明中制备得到的石墨烯/MnO电极在0.2A·g-1时显示出高达1706F·g-1的超高电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石墨烯/MnO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形成包含MnO2纳米针和氧化石墨烯的混合液;
所述MnO2纳米针与氧化石墨烯的质量比为1:(0.5~12);
B)将所述混合溶液形成膜;
C)对所述膜进行闪光还原,得到石墨烯/MnO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伊诺福科光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伊诺福科光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600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