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装化货物智能快装系统的输送装置和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58277.9 | 申请日: | 2021-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16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黎国东;叶阳;王飞;熊永跃;王家福;钟俊魁;朱国平;苗立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长江铜陵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52 | 分类号: | B65G47/52;B65G47/24;B65G43/00 |
代理公司: | 铜陵市天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05 | 代理人: | 李坤 |
地址: | 244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装 货物 智能 系统 输送 装置 工作 方法 | ||
1.一种集装化货箱智能快装系统的输送装置和工作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动力辊编组区(1)、阻尼辊减速斜坡(5)、移载机(15)、缓冲栏板(6)、辅助换向导轮(7)、皮带机(4)、十字换向机构(3)、无杆气缸整形板(2)、动力辊输送线(8)和信号检测区,动力辊输送线(8)上设有移载机(15),动力辊输送线(8)边沿设有缓冲栏板(6),动力辊输送线(8)的一端与阻尼辊减速斜坡(5)的一端垂直连接,连接处设有辅助换向导轮(7);阻尼辊减速斜坡(5)的另一端连接皮带机(4)的一端,皮带机(4)另一端与十字换向机构(3)的进入端连接,十字换向机构(3)上设有无杆气缸整形板(2),十字换向机构(3)的出料端连接动力辊编组区(1);
所述移载机(15)由皮带(15-1),皮带传动轮(15-2),顶升导向杆(15-3),皮带机支撑座(15-4),传动轮(15-5),气缸(15-6),小型电机(15-7)和移载机支撑座(15-8)组成,移载机支撑座(15-8)上设有气缸(15-6),气缸(15-6)的输出轴工作端抵靠皮带机支撑座(15-4),皮带机支撑座(15-4)上设有皮带(15-1)、皮带传动轮(15-2)和传动轮(15-5),传动轮(15-5)与小型电机(15-7)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的信号检测主要由满料检测区(9),空料检测区(10),姿态检测区(11),堵料检测区(12),来料检测区(13)和送料检测区(14)组成,检测输入信号均由光传感器提供,送料检测区(14)设置在动力辊输送线(8);来料检测区(13)接收货箱占位信号后气缸(15-6)顶起移载机(15)工作,无信号气缸(15-5)降下;堵料检测区(12)设置在阻尼辊减速斜坡(5)处,接收信号即停止前端送料;姿态检测区(11)设置在皮带机(4)处,判断姿态,由十字换向机构(3)执行输出结果;空料检测区(10)设置在十字机构换向器(3)上,接收空料信号即挡料板(3-5)落下继续送料;满料检测区(9)设置在十字换向机构(3)与动力辊编组区(1)的连接处;
所述的十字换向机构(3)由无杆气缸磁性导轨(3-1),滑块(3-2),整形板机构(3-3),动力辊传动线(3-4),挡料板(3-5),气缸二(3-6),导向杆(3-7),直线轴承(3-8),碳纤维十字架(3-9),支撑座(3-10),顶升导杆(3-11),直线轴承二(3-12),顶升气缸(3-13)和旋转气缸(3-14)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装化货箱智能快装系统的输送装置和工作方法,其特征是:其工作方法如下:
S1,送料检测区(14)监测到货箱后动力辊输送线(8)开始启动,货箱一部分进入阻尼辊减速斜坡(5),另一部分进入移载机(15),来料检测区(13)接收货箱占位信号后气缸(15-6)顶起移载机(15)工作;
S2,在阻尼辊减速斜坡(5)上货箱没有阻塞时,移载机(15)接受来料信号后气缸(15-6)自动顶起皮带机支撑座(15-4),于辊道间隙顶升接触货箱底面,皮带(15-1)开启带动货箱,,将货箱送进阻尼辊减速斜坡(5);接受无料信号时移载机降回停止工作,接受堵料信号时移载机(15)停止工作,由来料检测区(13)的光传感器提供输入信号;
S3,货箱通过阻尼辊减速斜坡(5)进入皮带机(4),姿态检测区(11)监测到货箱摆放不正确,将信号发送至十字换向机构(3),货箱进入十字换向机构(3)后,挡料板(3-5)升起,十字换向机构(3)完成货箱姿态调整后,由无杆气缸磁性导轨(3-1)带动的整形板机构(3-3)推箱送入动力辊编组区(1),推后自动回位,空料检测区(10)接收空料信号,挡料板(3-5)自动落下,皮带机(4)启动送入货箱,接收有料信号后,挡料板(3-5)升起,皮带机(4)停止输送;
S4,货物进入动力辊编组区(1)后满位检测区(9)接收满位信号后停止送入货物进入编组区动力辊编组区(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长江铜陵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长江铜陵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827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钠离子二次电池
- 下一篇:一种高数值稳定性带限数字预失真求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