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AIE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49236.3 | 申请日: | 202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72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赵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11/06 | 分类号: | C09K11/06;A61L2/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杜亚 |
地址: | 215228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aie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菌AIE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是以AIE‑1型分子和AIE‑2型分子为主要原料,并混合均匀得到抗菌溶液,即为抗菌AIE材料;所述AIE‑1型分子的制备过程为:在低温条件下,先向干燥的四氢呋喃中加入化合物A和碱,混合均匀后,在室温条件下,再加入化合物B,继续反应10~15h得到混合物;最后将混合物过滤得到滤液,滤液浓缩后利用硅胶层析法纯化即得到所述AIE‑1型分子;所述化合物A为所述化合物B为得到的抗菌溶液中,溶质主要为AIE‑1型分子和AIE‑2型分子;且AIE‑1型分子和AIE‑2型分子的聚集态为J聚集;按照GB 15979‑2002附录C测试,对抗革兰氏阳性菌和/或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率不低于95%。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抗菌AIE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荧光材料在纺织、印刷、传感器和光电功能器件的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通过传统的方法很难制备出具有高荧光性能的纳米材料。大部分荧光材料为具有大π共轭体系的刚性平面分子,在稀溶液中有很高的荧光量子产率,但在聚集状态下荧光减弱甚至不发光,即聚集导致了荧光猝灭。在实际应用中,荧光材料经常会制成薄膜或者纤维长丝形态,因此荧光分子聚集并导致荧光减弱是难以避免的,这极大地限制了荧光材料的实际应用。
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材料的问世,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荧光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出现ACQ的弊端,使得人们对有机发光材料转向一个全新的高度。相较于传统有机荧光染料,AIE材料在荧光检测、生物成像等方面展现了一些显著优势:在聚集态下的高发光效率使其对着浓度升高而荧光强度逐渐增强,间接降低了背景信号的干扰,可实现高对比度的荧光检测;其光稳定性好,可有效解决光漂白;可修饰性强,可用于设计具有响应能力的荧光指示剂。
如今,各种慢性伤口极易遭受细菌感染,进而引起败血症、急性肾衰竭等感染并发症,当今世界伤口感染已经成为威胁未来人类健康的重大棘手问题。除此之外,随着抗生素的滥用,细菌的突变频率显著加快,越来越多的耐药性的变异菌株出现,超级耐药细菌不断进化,使得人类对新型抗菌药物和抗菌材料的研发需求尤为迫切。
然而现有的抗菌材料中,抗生素及其衍生物起效迅速,但是容易出现交叉耐药现象;抗菌聚合物毒副作用较强,溶解性差,无法直接用于感染类疾病的治疗;纳米银等抗菌颗粒的稳定性、毒性以及体内药物代谢未完全明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多种具有抗菌性能的材料被研制出来。CN105709262A公开了一种载银抗菌辅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为:分别将银盐组分和稳定剂组分溶于水中得到银盐抗菌溶液,然后将纤维等抗菌辅料基材浸渍或者浸轧于银盐抗菌溶液,烘干后得到载银抗菌敷料。所述载银抗菌辅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且银离子释放稳定,不易造成伤口银脱落色素沉积。CN110787316A公开了一种AIE复合静电纺丝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AIE复合静电纺丝纤维膜附在了具有抗菌功能的AIE分子,通过生物相容性聚合物、抗菌性AIE分子以及静电纺丝纤维膜的空间三维结构相互协同配合,能够抑制细菌生长、加快伤口愈合。CN110123801A公开了一种多臂AIE分子在制备抗菌药物中的用途和抗菌药物。所述多臂抗菌AIE分子是具有广谱抗菌功能,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生长,杀死高浓度细菌,并且清除成熟生物膜中的细菌,但是此类抗菌性AIE分子抗菌能力偏低,也无法产生远红外光及活性氧增进伤口疗愈,应用前景窄。
因此,具有新型原理的抗菌剂材料亟待开发。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抗菌AIE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方案如下:
一种抗菌AIE材料,为抗菌溶液,所述抗菌溶液中,溶质主要为AIE-1型分子和AIE-2型分子;所述AIE-1型分子和所述AIE-2型分子的聚集态为J聚集;
所述AIE-1型分子的结构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92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