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谐振模式的操纵方法及操纵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43474.3 | 申请日: | 202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13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孙富君;杨妍;张鹏;李志华;王文武;谢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1/00 | 分类号: | G02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8 | 代理人: | 王胜利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谐振 模式 操纵 方法 系统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谐振模式的操纵方法及操纵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涉及光子晶体技术领域,用于在确保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具有目标谐振模式的情况下,使得谐振模式的操纵更加灵活,降低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应用于多参量传感检测等操作中的难度。所述方法包括:根据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的当前谐振模式和目标谐振模式,确定模式偏移信息。根据当前谐振模式、模式偏移信息和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的当前结构信息,确定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的光场局域区域的目标结构信息。目标结构信息至少包括周期性孔的结构信息。根据光场局域区域的目标结构信息,对光场局域区域进行调整,以将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的当前谐振模式调整至目标谐振模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子晶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谐振模式的操纵方法及操纵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完美光子晶体或光子晶体波导结构上引入点缺陷,根据光子晶体的能带理论计算,一个或多个缺陷态的频率点会被引入光子带隙中,而特定频率点的光场会被局域在这个点缺陷周围,从而形成光子晶体微腔结构的基本模型。其中,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是在一维光子晶体波导上引入缺陷而形成。在实际的应用中,通常会采用程式化的高Q值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的设计方法对微腔结构参数进行设计,获得满足工作要求的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
但是,采用上述纳米束微腔程式化设计方法获得的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其具有的谐振模式位于光子带隙的两侧,而位于光子带隙内较大的光谱范围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使得其谐振模式的操纵不灵活,导致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难以应用于光谱范围有限的多参量传感检测等操作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谐振模式的操纵方法及操纵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用于在确保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具有目标谐振模式的情况下,使得谐振模式的操纵更加灵活,降低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应用于光谱范围有限的多参量传感检测等操作中的难度,提高光谱利用率。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谐振模式的操纵方法,该谐振模式的操纵方法用于操纵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的谐振模式。该谐振模式的操纵方法包括:
根据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的当前谐振模式和目标谐振模式,确定模式偏移信息;
根据当前谐振模式、模式偏移信息和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的当前结构信息,确定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的光场局域区域的目标结构信息;光场局域区域的目标结构信息至少包括位于光场局域区域内的周期性孔的结构信息;
根据光场局域区域的目标结构信息,对光场局域区域进行调整,以将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的当前谐振模式调整至目标谐振模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谐振模式的操纵方法,首先可以根据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的当前谐振模式和目标谐振模式,确定模式偏移信息,即可以确定目标谐振模式相对于当前谐振模式的偏移情况。接着根据当前谐振模式、模式偏移信息和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的当前结构信息,能够确定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的光场局域区域的目标结构信息。最后,可以根据光场局域区域的目标结构信息,对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的光场局域区域进行调整,就可以将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的当前谐振模式调整至目标谐振模式。并且,在至少根据周期性孔的结构信息对光场局域区域进行调整后,可以使得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的目标谐振模式不受光子带隙位置的限制,即目标谐振模式的谐振波长可以位于光子带隙的波长范围内,使得位于光子带隙内较大的光谱范围得以充分利用,从而使得谐振模式的操纵更加灵活,进而能够降低将上述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束腔应用于光谱范围有限的多参量传感检测中的难度,提高光谱利用率。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可能实现方式所描述的谐振模式的操纵方法的步骤。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谐振模式的操纵系统,该谐振模式的操纵系统包括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意可能实现方式所描述的电子设备,以及与电子设备通信连接的激光打印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34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印刷电路板掩膜线宽补偿量预测方法
- 下一篇:米粉自动切粉煮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