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相不锈钢钢卷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33767.3 | 申请日: | 2021-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104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方剑锋;刘文华;崔庆君;徐向东;谈宇亮;李杰;许安文;王晓斌;孙器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联众(广州)不锈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26 | 分类号: | B21B1/26;B21B15/00;C22C38/02;C22C38/04;C22C38/44;C22C38/54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佟宁 |
地址: | 51073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锈钢 及其 制造 方法 | ||
一种双相不锈钢钢卷及其制造方法,所述钢卷为2507不锈钢,钢中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S含量管控在20ppm以内,添加0.0010%~0.0040%的B元素;Creq/Nieq比值管控范围:1.55~1.65,五害元素管控标准Pbeq≤20。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基于传统双相不锈钢的成分及生产工艺基础上,通过成分管控、钢液纯净度控制、热轧生产工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最终确定了可满足本发明的成分管控及轧制工艺,有效降低钢卷边部裂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材料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相不锈钢钢卷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2507属于超级双相不锈钢,点蚀当量PREN>41,在含有氯化物、酸等苛刻环境下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和很高的力学性能,是6Mo型超级奥氏体不锈钢、钛材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替代材料。广泛应用有电力、造纸、石油化工、海洋工程等领域。
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合金含量高,由于热加工变形时容易在铁素体和奥氏体相界处产生应力集中,导致边部或表面产生裂纹,严重影响了其板面质量及成材率,限制了其广泛推广应用。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裂边问题主要与化学成分、铬镍当量比、微合金元素、杂质元素硫、磷含量有关外,还与热轧工艺有关,合理的热轧工艺可以改善该超级双相不锈钢裂边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双相不锈钢钢卷及其制造方法,通过对裂边的控制,降低因裂纹问题导致的一系列品质及成本问题,形成一套特定的双相不锈钢成分及配套的生产工艺。
本发明基于传统双相不锈钢的成分及生产工艺基础上,通过成分管控、钢液纯净度控制、热轧生产工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最终确定了可满足本发明的成分管控及轧制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双相不锈钢钢卷,所述钢卷为2507不锈钢,钢中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S含量管控在20ppm以内,添加0.0010%~0.0040%的B元素;Creq/Nieq比值管控范围:1.55~1.65,五害元素管控标准Pbeq≤20,(Creq=Cr+1.5*Si+1.4*Mo+Nb-4.99Nieq=Ni+0.5*Mn+30*C+26*(N-0.02)+2.77),(Pbeq=(4*Bi+Pb+0.025*Sb+0.01*Sn+0.007*As)*10000)。
所述钢卷成品厚度为:3.0~10.0mm。
所述钢卷成品单边裂边深度<10mm,固溶酸洗后表面无起皮缺陷。
所述的双相不锈钢钢卷的制造方法,所述钢卷的生产工艺为:电炉→转炉→精炼炉→连铸→钢坯修磨→热轧→中间坯→钢坯修磨→热轧;
轧制工艺:热轧采用两次轧制工艺,第一次轧制工艺为:将表面修磨后的200±10mm厚度连铸坯装入热轧加热炉,加热炉在炉时间180~300min,出炉钢坯温度1200~1260℃,经高压水除锈,粗轧采用1~3道次轧延,将钢坯轧制成150~170mm中间坯,热轧立棍每道次边轧力控制在50~150吨,中间坯空冷至常温,再通过研磨机对表面锈皮进行研磨;第二次轧制工艺为:将研磨好的中间坯装入热轧加热炉,加热炉在炉时间180~300min,出炉钢坯温度1200~1260℃,经高压水除锈,热轧立棍每道次边轧力控制在50~150吨,粗轧采用5或7道次轧延,再通过精轧七连轧轧制至目标厚度,终轧温度≥950℃,钢卷盘卷温度≤700℃。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基于传统双相不锈钢的成分及生产工艺基础上,通过成分管控、钢液纯净度控制、热轧生产工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最终确定了可满足本发明的成分管控及轧制工艺。有效降低钢卷边部裂纹。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联众(广州)不锈钢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联众(广州)不锈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337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蛋白激酶C抑制剂和它们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