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桨叶防除冰加热组件粘接强度验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27337.0 | 申请日: | 202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03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杨昌;奚佳凯;陶宪斌;付裕;汪振兴;孟庆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30/23;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王世磊 |
地址: | 333001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桨叶 除冰 加热 组件 强度 验证 方法 | ||
1.一种桨叶防除冰加热组件粘接强度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直升机桨叶上安装有防除冰加热组件,所述防除冰加热组件位于桨叶本体和包铁之间;包括如下步骤:
S1:定义直升机桨叶坐标系与载荷;
S2:通过计算或飞行测试获得载荷谱,利用所述载荷谱选取确定桨叶危险剖面,并对所述载荷谱进行等效处理获得疲劳等效载荷;
在所述步骤S2中,载荷谱写成如下式(1)的形式
(Fsta,i,Fdyn,i,ni)i=1,2,....m (1)
其中F为特征载荷,为挥舞弯矩、摆振弯矩、扭矩中的一种;Fsta,i为第i个状态的静载荷,Fdyn,i为第i个状态的动载荷,ni为第i个状态所占时间比例,m为总状态数,且
防除冰加热组件粘接面的S-N曲线为:
式中sdyn为动载荷、s∞为结构疲劳极限、N为循环次数,α为S-N曲线参数;
采用Miner累积损伤理论,根据损伤等效原则将载荷谱等效为疲劳等效载荷Feq,如计算公式(3)所示:
Feq=(∑ni(Fdyn,i)1/α)α (3);
S3:对所述步骤S2中桨叶危险剖面建立有限元模型,将载荷谱施加在所述有限元模型上,通过应力分析确定所述防除冰加热组件的主要受力形式,计算所述步骤S2中载荷谱各状态下防除冰加热组件的粘接应力,生成应力谱,并对所述应力谱进行等效处理获得疲劳等效应力;
S4:根据所述步骤S3中获得的防除冰加热组件的主要受力形式,制作防除冰加热组件小样件,进行样件级试验,测得防除冰加热组件与包铁、桨叶本体粘接面的静强度许用值与疲劳极限;
S5:使用所述步骤S4中获得的静强度许用值与疲劳极限,对所述步骤S3中获得的应力谱进行静强度和疲劳寿命评估,计算所述防除冰加热组件粘接面的静强度裕度与疲劳寿命;根据公式(7)计算所述静强度裕度M.S.:
公式中[τ]为防除冰加热组件粘接静强度许用值,τmax为所述步骤S3应力谱中的应力最大值;
使用公式(8)计算防除冰加热组件粘接面的疲劳寿命L
式中R为直升机旋翼的每小时转速,τ∞为所述步骤S4中测得的疲劳极限,τeq为所述步骤S3中的疲劳等效应力;
S6:制作试验件;选取一片尚未安装防除冰加热组件的桨叶,截取翼型段改造为桨叶翼型段试验件,在所述试验件的中间区域粘贴防除冰加热组件及包铁,所述试验件两端分别与两个铰支接头相连,用于实验加载;
S7:对所述步骤S6的所述试验件进行加载试验;采用4点弯曲试验加载方法施加弯矩,同时在一端施加扭转弯矩完成疲劳试验,记录试验载荷,获得所述试验件脱粘扩展面积随循环次数的变化关系;
S8:确定防除冰加热组件与桨叶脱粘允许的最大脱粘比;使用所述步骤S7的试验脱粘扩展面积随循环次数的变化关系,确定所述最大脱粘比对应的试验循环次数;根据所述步骤S2获得的等效载荷、步骤S7记录的试验载荷、所述最大脱粘比对应的试验循环次数,计算防除冰加热组件的检查维护周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桨叶防除冰加热组件粘接强度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定义直升机桨叶坐标系与载荷,以指向桨尖方向为x轴,桨叶剖面最大弦长线指向后缘方向为y轴,z轴根据右手定则得到;离心力Fc指向桨尖为正,挥舞弯矩My是使桨叶的上表面受拉为正,摆振弯矩Mz是使桨叶的后缘受压为正,扭转弯矩Mx是使桨叶前缘上弯为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2733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