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虾壳/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型生物质复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24193.3 | 申请日: | 202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87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李丛珊;戴亚东;赵宇培;王龙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31/22 | 分类号: | B01J31/22;B01J37/30;C07C41/56;C07C43/303;C07C253/30;C07C255/3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王姗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有机 框架 聚合物 生物 复合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一种虾壳/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型生物质复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方法步骤如下:将金属盐和乙二醇按比例混合组成低共熔溶剂,加入虾壳粉置于尼龙罐中机械球磨;将有机配体与球磨混合物混合进一步球磨;将球磨产物抽滤、洗涤后干燥得到虾壳/金属有机框架聚合型生物质复合催化剂。本发明具有环保节能、反应时间短、效率高、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成本低等优势,相对传统的水和DMF(N,N‑二甲基甲酰胺)等常用浸渍溶剂,低共熔溶剂体系具有更高的金属置换效率,更低的溶剂蒸气压和操作安全性,为废弃虾壳的温和条件下功能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高值化利用废弃生物质的研究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质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虾壳/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型生物质复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增长,虾蟹捕捞量与养殖量逐年上升。废弃虾蟹壳数量也随之增加,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且也造成了生物质资源的大量浪费。废弃虾蟹壳由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组成,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甲壳素和碳酸钙等无机骨架组分。现有的废弃虾蟹壳利用途径主要包括提取甲壳素,进一步功能化等方式,而甲壳素是一种天然的生物多糖,具有良好的吸附性、生物相容性和自然可降解性等,在农业、生物医药、食品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构建甲壳素为骨架的复合功能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传统的甲壳素及其功能化产品的生产工艺,需要大量酸碱溶液和有机溶剂,流程长,耗水量大,污染问题严重,需要改进现有的生产工艺。
MOFs(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是由无机金属中心(金属离子或金属氧化物簇)与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相互连接,形成的一类具有周期性三维结构的多孔晶体材料。它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分子材料具备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有序可调、活性位点丰富以及结构和功能可调性等优势。因此在气体的储存和分离、发光材料和药物载体、以及非均相催化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将MOFs功能组分负载在虾蟹壳粉上,是实现废弃生物质材料高值化应用的有效途径。
本申请人也研究过通过离子交换的方式,采用传统溶剂中的金属离子组分同虾蟹壳粉中的碳酸钙交换,同时去除掉虾蟹壳中的蛋白质组分,制备出以甲壳素为主要骨架的虾壳/金属(氢)氧化物复合材料,进一步转化为虾壳/MOFs复合材料,但是采用传统的溶剂(包括水、N,N-二甲基甲酰胺等)作为虾壳的浸渍体系,存在金属置换效率不高和溶剂蒸气压高、操作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现有技术中最为常见的合成 MOFs 的方法是溶剂热法,被广泛应用。但是,溶剂热法需要大量的有机溶剂,较高的反应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能耗和污染较大。
相较之下,本发明提出的以低共熔溶剂和球磨法处理虾壳,制备虾壳/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型生物质复合催化剂的方法具有能量利用率高、条件温和和制备效率高等优点。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反应时间长、有机溶剂使用量大、污染和能耗严重等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虾壳/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型生物质复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机械球磨法制备虾壳/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型生物质复合催化剂,工艺简单且成本低廉,制备条件温和、高效,制备的产品具有丰富的孔隙,在缩醛和Knoevenagel缩合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反应活性。
技术方案:一种虾壳/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型生物质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步骤一. 将金属盐和乙二醇(低共熔溶剂)按质量比1:(3~4)混合得到混合液,超声至完全溶解后加入混合液质量30%的虾壳粉,置于尼龙罐中利用机械球磨法制备复合型虾壳/金属(氢)氧化物;
步骤二. 将有机配体与步骤一中制得的虾壳/金属(氢)氧化物和溶液混合放入球磨罐中,以100 r/min的转速球磨至少4 h得到球磨混合液,其中步骤一中制得的虾壳/金属(氢)氧化物、有机配体和溶液的比值为(2~3) g:(3~4) g:(4~10) 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241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感应窗
- 下一篇:注塑机电动安全门传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