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既有建筑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11007.2 | 申请日: | 2021-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00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忠海;邢政;齐军荣;弥庚江;吴泽霖;孙博文;赖仁建;周星;黄玉陈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润建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2D5/04;E04F17/00;E02D17/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5 | 代理人: | 曾新浩 |
地址: | 100010 北京市东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既有 建筑 新增 出入口 电梯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既有建筑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插打钢板桩:在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位置处原支护桩外进行测量放线,放出钢板桩的安装位置,利用打桩机打入钢板桩,钢板桩插打采用单独打入法,钢板桩单桩逐根连续施打,连续施打时桩顶高程相差小于10cm;
S2、架设钢管支撑:在新增电梯井的两侧架设多根钢管支撑用于支撑钢板桩,所述钢管支撑一段设置在钢板桩上,另一端设置在既有建筑原结构上;
S3、原支护桩凿除:将钢板桩内侧原支护桩凿除到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平台底部,并将该位置原地下室肥槽回填至平台底部;
S4、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主体结构施工;
S5、钢管支撑拆除以及钢板桩拔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建筑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插打钢板桩过程中对所插打的钢板桩进行斜度实时监测,若所监测到斜度超过1.5%,将所插打的钢板桩拔起重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建筑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钢板桩为三根,高度分别为9m、6m以及3m,钢板桩插打时先施打9m钢板桩、再施打6m钢板桩,最后施打3m钢板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建筑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还包括电梯井基坑开挖至钢板桩顶以下1m~2m时安装牛腿和钢围檩;钢管支撑架设采用分层开挖、分层支护、随挖随支的原则;多根钢管支撑的间隔为1.5m;钢管支撑采用DN220*5钢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既有建筑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牛腿采用L70*5角钢制作,安装间距为1.5m,当基坑开挖至牛腿底标高后将牛腿焊接至钢板桩内侧,坡道侧墙的牛腿采用螺栓固定。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既有建筑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围檩采用I45b双拼工字钢制作,牛腿安装固定后采用吊车安装钢围檩,钢围檩沿基坑通长布置,接头部位不得断开,用8mm钢板有效焊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建筑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对原支护桩凿除时,若钢板桩段首尾与原支护桩体系间距≥300mm时,在原支护桩与钢板桩之间设置钢筋混凝土挡墙;若间距<300mm时,在支护桩与钢板桩之间喷射80mm厚混凝土面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建筑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还包括顶部冠梁的凿除,在钢板桩和钢管支撑施工完成后先进行顶部冠梁的凿除,并及时将凿除废弃碎石块清理;原支护桩凿除时,在原支护桩上纵横向每隔2米设置一个直径100mm的钻孔,利用风镐至上而下凿除支护桩。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建筑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还包括防水施工和基坑回填,对新增的出入口及电梯井位置处的墙体结构进行外墙防水施工;对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主体结构隐蔽验收合格后及时进行回填。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既有建筑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钢管支撑的拆除时间在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主体结构施工完成或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基坑回填至支撑下后;钢板桩拔除采用挖掘机振动锤进行振动拔桩,先拔除3m钢板桩、再施拔除6m钢板桩,最后拔除9m钢板桩;对拔桩后留下的桩孔及时进行回填处理,回填的方法采用填入法,填入法所用材料为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润建筑有限公司,未经华润建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1100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用保温墙体及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能量回收透平蜗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