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乘客需求过饱和的可变线路式接驳公交调度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9244.5 | 申请日: | 2021-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570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孙春洋;潘彩霞;金立艳;陆海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8G1/123 | 分类号: | G08G1/123;G08G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118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乘客 需求 过饱和 可变 线路 接驳 公交 调度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乘客需求过饱和的可变线路式接驳公交调度方法,首先,在一个预设周期中,将乘客实际出行需求和预设出行需求进行比较,确定是否处于乘客需求过饱和状态;其次,通过引入了乘客可变线路式接驳公交出行天数比例这一指标,结合乘客预估上车时间、乘客上车接受概率、车辆新增行驶时间最少等因素设计了“就近插入为前提、双向选择为基础,耗时最少为目标”的初次调度算法,用来应对乘客可能取消出行预约带来的损失;最后,尝试将初次排班被拒绝的乘客重新安排至班次;本发明能够显著提高公交调度的可靠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变线路公交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考虑乘客过饱和和乘客反向选择的可变线路式接驳公交调度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出行者对出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运营者为了满足乘客出行多样化的要求,不断丰富大众的出行模式。可变线路公交就是一种新型的出行模式,它融合了常规公交与需求响应公交的特点,车辆在固定站点有着固定的进出站时间约束,但在固定站点间可以自由选择行驶路线。可变线路式接驳公交就是可变线路公交在接驳方面的实际应用。
现阶段对可变线路式接驳公交调度方法的研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目前的研究都默认乘客的出行需求不超过系统的承载能力,但是在实际运营中,由于可变线路公交的便利性,极可能出现乘客需求高于承载能力的现象;第二个问题是目前的研究都默认乘客肯定会服从系统的排班安排,但是在实际运营中,对于乘客而言,如果安排的上车时间超出了他的容忍程度,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会取消出行预约。所以说,传统的可变线路式接驳公交调度方法不能很好的解决乘客需求过饱和和乘客反向拒绝系统的问题,会导致可变线路式接驳公交吸引力不足。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考虑乘客过饱和和乘客反向选择的可变线路式接驳公交调度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公交调度的可靠度。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乘客需求过饱和的可变线路式接驳公交调度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乘客实际出行需求和预设出行需求进行比较,确定是否处于乘客需求过饱和状态,如果是,进入步骤(2);
(2)根据乘客采用可变线路式接驳公交出行的天数比例、乘客发生预约申请的时间,确定乘客安排进班次的顺序;
(3)按照“就近插入为前提”、“双向选择为基础”和“耗时最少为目标”的原则,进行初次排班,将乘客依次安排进班次,没能安排进班次的乘客进入初步被拒绝乘客集合中;
(4)针对初步被拒绝乘客集合中的乘客,再次根据乘客采用可变线路式接驳公交出行的天数比例以及乘客发生预约申请的时间,确定乘客安排进班次的顺序;并按照“就近插入为前提”和“耗时最少为目标”的原则,将初次排班中被拒绝乘客重新安排进班次。
具体的,步骤(1)中,选定一个预设周期,计算该预设周期内乘客实际出行需求超过设计出行需求的天数,若该天数超过预设周期总天数的比例达到预设阈值,判定处于乘客需求过饱和状态。
步骤(2)中,将乘客在预设周期内采用可变线路式接驳公交出行天数的比例作为第一排序指标,将第一排序指标降序,确定乘客安排进班次的顺序。对于第一排序指标相同的乘客,以乘客发生预约申请的时间为第二排序指标,进行第二排序指标升序排列,最终确定乘客安排进班次的顺序。
步骤(3)包括如下内容:
(3.1)按照“就近插入为前提”原则确定服务乘客的班次顺序:
首先根据可变线路式接驳公交的历史数据估算乘客在各班次的上车时间,将估算得到的乘客在各班次的上车时间与乘客的预约出行时间比较,计算各班次的上车时间和乘客的预约出行时间的时间差,将时间差从小到大进行排序,根据时间差的排序,得到服务班次顺序;
(3.2)按照“双向选择为基础”原则确定当前服务班次能够服务乘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92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