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枇杷花发育相关的EjAP2L基因及其编码蛋白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0623.8 | 申请日: | 202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00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景丹龙;刘新亚;蒲籽言;石敏;梁国鲁;郭启高;何桥;王淑明;党江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415 | 分类号: | C07K14/415;C12N15/29;C12N15/82;C12N1/21;A01H5/02;A01H6/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为时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8 | 代理人: | 王加岭;杨静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枇杷 发育 相关 ejap2l 基因 及其 编码 蛋白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一个枇杷开花时间和花器官发育的转录因子EjAP2L基因及其应用。EjAP2L基因cDNA的编码区序列全长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的EjAP2L基因在烟草叶片细胞中瞬时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具有典型的AP2转录因子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特性。将EjAP2L基因过表达载体转入野生型拟南芥中进行过量表达,能显著促进拟南芥开花时间,并在部分转基因植株中改变拟南芥的花瓣结构和数目。因此,本发明的枇杷EjAP2L可用于植物早花早熟、多瓣品种的定向选育,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一个枇杷EjAP2L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背景技术
枇杷是起源于我国的重要亚热带常绿果树,目前已广泛分布在日本、印度、巴基斯坦、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巴西、南非等30多个国家,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重要果树。由于枇杷鲜美多汁、营养价值极高,同时价格较高,在推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枇杷生产过程中,花果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早花品种通常也是果实早熟品种,特别是早花早熟品种往往可以在销售市场上抢占先机,因此选育早花早果新品种对枇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提前上市时间,有效拓宽枇杷货架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枇杷的生产效益,达到增收的效果。
在拟南芥中,APETALA2(AP2)基因编码AP2/EREBP转录因子,在调控花发育网络调控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营养生长向花分生组织生长的转变、花器官发育等方面。在花发育基因调控网络中,AP2不仅可以促进WUSCHEL(WUS)基因的表达,调控花芽分化,而且AP2还与AG基因相互拮抗,进而调控萼片和花瓣的发育。但是,AP2基因的功能研究仅限于模式植物拟南芥,主要农作物水稻、大麦,重要观赏花卉植物。但是多年生木本植物AP2-like基因的功能鉴定及作用机制一直未见报道,其是否参与调控功能尚不清楚。因此,开展多年生木本植物,特别是果树中的AP2-like基因序列、表达和功能进行分析,对拓宽AP2-like基因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本发明对枇杷AP2-like基因EjAP2L的分子调控机制和应用进行研究,有助于综合了解多年生蔷薇科植物的花发育过程,并为枇杷早花早熟品种的定向选育提供有价值且可利用的基因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枇杷EjAP2L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首先,本发明提供枇杷EjAP2L蛋白,其为:
1)由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或
2)在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经取代、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且具有同等活性的由1)衍生的蛋白质。
本发明还提供编码所述的枇杷EjAP2L蛋白的基因。
所述基因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含有所述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宿主细胞和工程菌。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基因在调控被子植物开花时间和花器官中的用途。
本发明从枇杷花芽中分离了一个枇杷花发育调控密切相关的AP2-like基因EjAP2L,发现其定位于细胞核,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属于典型的AP2转录因子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特性。通过半定量PCR证实了EjAP2L基因在枇杷不同器官中均有表达,但在成花转变、花器官和幼果中的表达量较高。实时荧光定量PCR证实了EjAP2L基因在花芽生理分化期和花序支轴分化期的表达量较高,表明EjAP2L基因的表达量具有促进枇杷花芽分化时间的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了EjAP2L基因的植物过表达载体,将其转入野生型拟南芥中超量表达,能显著促进拟南芥开花时间,并在部分转基因植株中改变拟南芥的花瓣结构和数目。本发明为被子植物开花时间和花器官的改造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06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枇杷开花抑制因子EjFLC基因及其编码蛋白与应用
- 下一篇:电池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