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毛刺工具、去毛刺系统及去毛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96590.4 | 申请日: | 2021-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8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吕春年;焦志勇;尹洪靖;任君坪;庹奎;郭金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4B9/04 | 分类号: | B24B9/04;B24B41/04;B24B49/08;B24B5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徐琪琦 |
地址: | 40071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毛刺 工具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去毛刺工具、去毛刺系统及去毛刺方法,去毛刺工具包括浮动缸体、浮动活塞、主轴和径向浮动组件,浮动缸体通过连接件与外部设备连接,浮动缸体上设有上下贯穿其的浮动腔,浮动腔的下端设有与其同轴分布的限位环,浮动活塞和径向浮动组件均设置在浮动腔内,且径向浮动组件分布在浮动活塞的下方并与限位环的上端接触,浮动活塞和径向浮动组件上分别设有上下贯穿其的安装孔,主轴由上至下穿过安装孔且与径向浮动组件连接。本申请所述去毛刺工具去除毛刺的质量好,且本申请还在去毛刺工具的基础提出去毛刺系统及去毛刺方法,可实现工件表面高质量、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去毛刺加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削或镗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去毛刺工具、去毛刺系统及去毛刺方法。
背景技术
在产品的铸造、铣削等机械加工过程中,被加工的产品容易产生毛刺飞边,会直接影响被加工零件的表面质量和零件的整体性能。目前大多数工厂对毛刺的处理是采用人工的方式,人工处理毛刺存在的问题有:良品率低、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部分工厂采用机器人工作站、专机等设备替代人工进行去毛刺作业,以此来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产品的去毛刺一致性、保证产品的质量。
目前市面上的去毛刺设备一般采用机器人或专机配合去毛刺浮动工具按固定轨迹对零件进行相对移动,使去毛刺浮动工具与零件接触,从而实现对零件表面的毛刺进行处理。但是,在现有的去毛刺设备的去毛刺浮动工具的去除过程中,去毛刺浮动工具的浮动量和浮动气压在加工前设定了固定的参数,无法修改。即是说,是通过人工预先设定去毛刺浮动工具的浮动量和浮动气压,然后由机器人或其他设备携带去毛刺浮动工具按固定轨迹一次性完成对零件表面进行去毛刺加工。
比如公告号为CN212240577U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浮动主轴,该发明专利中的主轴为气动主轴,无法更换刀具,且该专利中公开的浮动主轴只能进行径向浮动。
这种方式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完成零件表面的去毛刺处理,但是这样的浮动方式的缺点在于浮动力会随着浮动位移量的增大而增大,使得当工件本身具有较大的公差时;当定位装置或者设备无法对工件精准定位时;当对去除表面加工质量要求较高时,这种应用方式就无法对这些误差进行补偿,反而会对工件造成一定的损伤,进而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加工质量和加工精度。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方便更换刀具、可轴向浮动并可径向浮动的毛刺打磨工具。
一种去毛刺工具,包括浮动缸体、浮动活塞、主轴和径向浮动组件,所述浮动缸体通过连接件与外部设备连接,所述浮动缸体上设有上下贯穿其的浮动腔,所述浮动腔的下端设有与其同轴分布的限位环,所述浮动活塞和所述径向浮动组件均设置在所述浮动腔内,且所述径向浮动组件分布在所述浮动活塞的下方并与限位环的上端接触,所述浮动活塞和所述径向浮动组件上分别设有上下贯穿其的安装孔,所述主轴由上至下穿过所述安装孔且与所述径向浮动组件连接,在外力作用下,所述主轴可通过所述径向浮动组件推动所述浮动活塞在所述浮动腔内上下浮动,或带动所述径向浮动组件在所述主轴径向浮动。
优选地,所述径向浮动组件包括活动环和多个滚珠,所述活动环的外径大于限位环的内径,所述活动环的外侧壁上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均匀分布的小孔,多个所述小孔与多个所述滚珠一一对应,且多个所述小孔的孔口均朝向背离所述活动环中部的一侧,所述浮动缸体的下端设有多个竖向分布的条形槽,多个所述条形槽与多个所述滚珠一一对应,所述活动环套设在所述主轴上并与其连接,多个所述滚珠分别设置在对应所述小孔内并伸出所述小孔且伸入对应所述条形槽内,在外力作用下,所述主轴径向浮动并带动所述滚珠在对应所述条形槽内上下移动。
优选地,所述小孔为锥形孔。
优选地,所述浮动缸体包括上缸体和下缸体,所述上缸体与所述连接件连接固定,所述上缸体上设有上下贯穿其的上通孔,所述下缸体安装在所述上缸体的下端,且所述下缸体上设有上下贯穿其并与所述上通孔贯通的下通孔,所述上通孔和所述下通孔共同围合形成所述浮动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未经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965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硅酸盐水泥物理性能的钻井岩屑处理方法
- 下一篇:电极和锂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