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热挤压套筒连接钢筋的装置及其钢筋接头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87392.1 | 申请日: | 2021-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3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诚;吴冠烨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永诚;甘肃中凯建筑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E04C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牡丹 |
地址: | 730050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 挤压 套筒 连接 钢筋 装置 及其 接头 | ||
一种加热挤压套筒连接钢筋的装置及其钢筋接头,包括上下两端带有一个V字形卡钳和紧固螺栓的装置骨架、挤压模具、挤压具框体、加力具、开合式电磁加热线圈或者开式燃气加热圈二者之一的加热圈,由此装置加热变软挤捏压延连接套筒,套筒紧紧握裹住两头的钢筋;尤其,成型出一种线锤形的新型钢筋接头;其连接性能、连续变形能力和在混凝土中的工作性能基本接近被连接钢筋的本体,在混凝土工程中,可以将此种钢筋连接技术运用于需要钢筋本体的绝大多数工作场景中:特别是,适应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节点区、柱端和梁端的钢筋加密区对钢筋接头的限制,消除阻碍建筑工业化进程的一个主要障碍,进一步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建造和工业制造领域,尤其涉及装配式建筑设计和建造中的一种加热挤压套筒连接钢筋的装置及其钢筋接头。
背景技术
钢筋接头的连接技术是一个应用十分广阔的技术。在工程中,钢筋接头的连接有搭接、焊接和机械连接的方式,搭接方式逐渐被淘汰,焊接方式有气压焊、电渣焊和闪光焊,机械连接方式有螺纹套筒连接、灌浆套筒连接和挤揉套筒连接。在应用中,挤揉套筒连接的连接质量是比较容易得到保证的。可以说,在建筑领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接头的连接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在近二、三十年间,现有技术为此做了不断的改进工作,在以“钢筋+连接接头”为检索词的专利文献检索中有500余项检索结果,与本发明相关联的检索结果有70余项,与本发明最相近的发明是申请于89年1月,申请号:89100408,发明名称为热挤压连接变形钢筋的方法。在这些公开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或授权中,可以看出对钢筋接头的连接技术不断研究改进工作的轨迹。但在这些现有技术中,都没有把热加工和机械挤揉捏技术结合起来,即使申请号:89100408的发明申请,也仅仅是提出了概念,在此后的三十年间,没有将此概念转化为实际的工业技术。
现有技术存在着以下不足:
(1)现有技术的钢筋接头连接技术的实践,要么存在着连接质量上不是十分令人满意,要么存在连接成本过高的问题;
(2)在建筑建造中,尤其是在装配式建筑的建造中,存在一种钢筋接头的连接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两根需要连接的钢筋位置是固定的,是不能够变化的;这种状态下,除了搭接焊接的方式外,其他的焊接技术和机械连接技术都是无法实现钢筋连接的;而这种状态下,其钢筋接头的需求数量是巨大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3)申请号:89100408的发明申请,也没有提出解决两根连接钢筋位置固定不变状态下钢筋连接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挤压套筒连接钢筋的装置及其钢筋接头的技术方案,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包括上下两端带有一个V字形卡钳和紧固螺栓的装置骨架、挤压模具、挤压具框体、加力具、开合式电磁加热线圈或者燃气加热圈二者之一的加热圈、以及钢筋接头的一种加热挤压套筒连接钢筋的装置及其钢筋接头,在这个装置及其钢筋接头中:
所述的装置骨架,包括上下水平骨架和竖向骨架圆管;上下水平骨架固定在竖向骨架圆管的上下两头,上下水平骨架是一个连接有V字形卡钳和紧固螺栓的夹具;其中,上下水平骨架、竖向骨架圆管和夹紧在V字形卡钳和紧固螺栓上的上下钢筋,组成所述的装置骨架,并且在V字形卡钳和上下钢筋之间有不同钢筋直径时,对正上下钢筋中心位置的卡簧调整片;
所述的挤压模具,包括前模压块、后模压块和顶压块;在前、后模压块的内腔壁全长上,成组刻有与内腔壁中心线成15~90°角的凹槽,其中前、后模压块内腔壁的形状在内腔的中心线方向上是直管形状的或者是线锤形状的,内腔壁的直径随钢筋的直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前模压块的下端底部有一个燕尾块;所述顶压块和后模压块固定在一起,在顶压块的中心有一个圆柱状的凹坑,在凹坑的外侧安装有卡环,卡环和凹坑组成一个圆柱状内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永诚;甘肃中凯建筑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吴永诚;甘肃中凯建筑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873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OLED显示行业全自动FOF绑定设备
- 下一篇:拎物省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