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长毛竹茎秆高度和节长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83974.2 | 申请日: | 2021-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75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高健;白羽聪;谢亚丽;郑慧芳;徐郡儡;蔡苗苗;宋华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际竹藤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22/00 | 分类号: | A01G22/00;A01G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陈征 |
地址: | 10010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长 毛竹 高度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植物培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长毛竹茎秆高度和节长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对毛竹竹笋加压注射外源溶液的方法,可增长毛竹茎秆节长、增加毛竹茎秆节数。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经过技术创新,操作简单、周期短、成本低、适用范围广、见效快,有效解决了制约竹材加工利用的瓶颈,提高了碳汇能力。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对实现毛竹改良具有重要价值,对竹材加工产业有重大现实意义,对增加竹农收入和提高竹材应用价值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并且本发明所提供的毛竹茎秆高度增长方法,对其它竹种茎秆高度的调节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培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长毛竹茎秆高度和节长的方法。
背景技术
毛竹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的散生竹,是我国自然分布和栽培面积最大的竹种。毛竹林主要分布在我国淮河以南各省,为笋—竹两用竹种,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毛竹产业不仅是绿色、生态共享产业,同时也是循环产业、低碳产业。近年来,毛竹产业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开拓了旅游市场,有利于新农村的改革和建设。
毛竹用途广泛,根据竹杆节间长度的不同,将节间较长的毛竹用于竹材加工,是主要的材性用竹。对于材用竹来说,施肥等技术仅能提高生物产量和立地生产力,但对节间长度无显著影响。目前,有研究通过在毛竹实生苗叶面喷施赤霉素,使毛竹实生苗高度增加,但其在无性繁殖的毛竹林上尚未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长毛竹茎秆高度和节长的方法。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增长毛竹茎秆节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竹笋的中下部加压注射毛竹生长促进剂,所述竹笋的中下部为竹笋高度1/5-2/5处;所述加压的压强为31.18-36.18kPa。
在31.18-36.18kPa压强下,对毛竹竹笋进行毛竹生长促进剂的注射,能得到良好的促增长效果,考虑到竹笋的生长时期和承受压强的能力,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中,选择高度小于等于100cm的竹笋进行处理。在31.18-36.18kPa压强下,对处于100cm以下的毛竹竹笋进行生长促进剂的加压注射,即能保证生长促进剂渗入到毛竹茎秆腔中,又减少了毛竹茎秆损伤。
因不同生长时期的毛竹竹笋,对外源溶液的适应度和利用程度是不同的,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最终确定在加压注射生长促进剂时,生长促进剂最适合的浓度为12-20μM生长素、190-220μM赤霉素和/或12-25mM蔗糖溶液。为了确保毛竹竹笋充分利用生长促进剂,且不会因为生长促进剂的添加影响自身的生长规律,选择少量多次的施加方法,具体地,本发明中,生长促进剂的注射次数为2-5次,每次注射间隔2-5天;生长促进剂的用量为300-500mL。
更具体地,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中,若进行5次加压注射,第1-2次使用的生长促进剂体积为40-60mL,第3-4次使用的生长促进剂体积为80-110mL,第5次处理使用的生长促进剂体积为130-160mL。
试验证实了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不仅可以增长已分化成节的毛竹的节长;并且可以促使毛竹茎秆继续进行节的分化,从而在增长毛竹竹节长度的同时,增加毛竹茎秆的节数。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加毛竹茎秆节数的方法,使用上述的方法处理毛竹,所用的毛竹生长促进剂包含糖溶液。
具体地,一种增加毛竹茎秆节数的方法,包括:
(1)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高度在60-100cm的竹笋;
(2)分次加压注射包含12-25mM蔗糖溶液的生长促进剂,注射部位是竹笋中下部的1/5到2/5的位置,所用压强为31.18-36.18kPa;
(3)注射次数为2-4次,每次注射间隔2-3天;生长促进剂的用量为300-500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际竹藤中心,未经国际竹藤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839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