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80680.4 | 申请日: | 2021-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43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李会民;杨粉莉;谈家宝;王佩玲;任涛;唐波涛;谈团卫;李海燕;姚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粉莉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40;C05G3/80;C05G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3 | 代理人: | 董丽萍 |
地址: | 712000 陕西省咸阳市秦***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生物 有机肥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肥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新型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包括:对海藻进行处理并使用处理后的海藻进行海藻提取物的制备,对菌剂进行培养,进行改性剂的制备并使用改性剂进行磁性生物炭的改性得到改性生物炭,分别进行微量元素复合剂、活化剂的制备,进行新型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本发明提供的生物有机肥应用海藻资源,利用海藻的多营养成分及高活性达到肥效显著和抗逆抗病虫;将磁性生物炭加入有机肥中,通过生物炭大孔和小孔协调作用,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改善重金属污染,而且生物质源的生物有机肥的肥效时间长,缓释效果好,配方合理科学,绿色环保,对环境友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肥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现阶段下的化肥带来了许多包括土壤肥力下降,营养结构失调,土壤板结,水土流失,微量元素降低等问题。而直接施用农家肥或其他动物粪肥诱因粪肥种所带的虫卵、植物致病病原菌、杂草籽等有害微生物,会给作物带来严重威胁,影响产量,同时又因粪肥中原有有机质结构复杂,不容易被作物吸收,无法使肥效发挥出来,现有的有机肥制取方法往往只采用放线菌和芽孢杆菌等嗜热菌,忽视了发热阶段的作用,无法使其发挥更好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现有的化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营养结构失调,土壤板结,水土流失,微量元素降低等问题;农家肥会给作物带来严重威胁,影响产量,同时又因粪肥中原有有机质结构复杂,不容易被作物吸收,无法使肥效发挥出来。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所述新型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一,对海藻进行处理并使用处理后的海藻进行海藻提取物的制备:在夏秋季节进行海藻的采捞,对采集的海藻进行去根除杂;将海藻置于清水中进行浸泡,去除表面杂质,得到处理后的海藻;将处理后的海藻置于粉碎机中粉碎,得到海藻碎屑,将海藻碎屑置于水中进行浸提后离心,分离得到海藻提取液与海藻渣;将海藻提取液进行低温减压浓缩得到海藻浓缩液,将海藻渣与海藻浓缩液混合得到海藻提取物;
步骤二,对菌剂进行培养:进行菌剂培养基的制备,将枯草芽孢杆菌、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进行混合得到混合菌剂;将混合菌液置于菌剂培养基中,设定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进行混合菌剂的培养,得到培养后的菌剂;
步骤三,进行改性剂的制备并使用改性剂进行磁性生物炭的改性得到改性生物炭:将氢氧化钠溶液与二硫化碳溶液进行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改性剂;将磁性生物炭置于干燥箱内干燥;将干燥后的磁性生物炭进行研磨、过筛,得到磁性生物炭粉末;将磁性生物炭粉末加入改性剂中,使改性剂对磁性生物炭粉末进行完全覆盖,搅拌均匀后进行超声分散得到分散液;对分散液进行加热并搅拌,加热结束后进行抽滤得到固态物质;将固态物质置于干燥箱中烘干,研磨,得到改性生物炭粉末;
步骤四,分别进行微量元素复合剂、活化剂的制备:按照质量份数称取pH调节剂3~5份、金属微量元素2~3份、磷肥5~7份、三聚磷酸铵2~3份、硫酸钾2~3份、泥炭3~4份、花椒油1~2份、腐殖质4~7份,并通过粉碎、混合、搅拌、低温干燥进行微量元素复合剂的制备;按照质量份数称取木纤维3~5份、生根粉1~3份、木霉菌1~2份、固氮菌1~2份、细菌发酵物1~3份进行活化剂的制备;
步骤五,进行新型生物有机肥的制备:将中药渣、秸秆分别置于粉碎机中粉碎,得到粉碎后的中药渣与秸秆碎屑;将粉碎后的中药渣、秸秆碎屑、活化剂、水进行混合,进行发酵,制得发酵液;将发酵液静置弃除底部沉淀,并将发酵液加热至75~80℃并保持30~50min进行浓缩,得到浓缩物;将所述浓缩物置于干燥箱中干燥,粉碎,过80目筛后与海藻提取物、改性生物炭粉末、微量元素复合剂进行混合得到肥料浆液,将肥料浆液置于造粒机中进行造粒,得到新型生物有机肥。
进一步,步骤一中,所述海藻碎屑的粒径为1~2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粉莉,未经杨粉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806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