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厂房内电线检测修复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72640.5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366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吴亚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台市高科技术创业园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16 | 分类号: | H02G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哌智科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45 | 代理人: | 姚雯菁 |
地址: | 224200 江苏省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厂房 电线 检测 修复 机器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厂房内电线检测修复机器人,包括:传送机构、检测装置、修复装置、剪断装置;传送机构下端设有箱体,检测装置和修复装置均套设在电线上,并通过传送机构与滑轨转动连接,检测装置固定安装在传送机构上的箱体右侧,修复装置固定安装在箱体下端,剪断装置转动安装在修复装置上;通过传送机构沿滑轨滑动,解决了部分检测修复设备较为笨重不易搬动,占用空间大的问题;通过检测装置上连接杆前端的传感器与电线接触,达到全方位检测的效果;检索到电线破损进行修复时,人工将修复装置上的橡胶盘绕过电线放置于辅助装置上,通过齿轮传动实现对电线的破损部分的修复,完成对电线的检测和修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线检测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厂房内电线检测修复机器人。
背景技术
电线是电力系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电线其长期处于厂房内,运行的环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潮湿、外力磨损。电线在多种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导致材质脆变,轻则降低载流量,重则引起电线表面破损,影响线路的安全运行。因此,一旦发现电线表面损伤就应立即处理,否则就会导致电线断股或者断电事故的发生。现阶段,对于处于厂房内的电线大多通过人为检测并上胶修复电线破损的位置的方式,这样既效率低下,又无法保证因失误导致电线未能通电,对维修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害。
专利文献1,CN201910928627,一种补偿电线破损的上胶修复设备,2019.9.28, 该发明公开的一种补偿电线破损的上胶修复设备,包括机箱,所述机箱上侧端面上设有用于输送和收纳电缆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上侧设有用于产生和输送胶液的挤塑装置,所述机箱内设有开口朝上的储水腔,所述储水腔内设有用于冷却上胶修复后的电缆的冷却装置,所述机箱内设有位于所述储水腔左侧且开口朝上的机
箱腔,所述机箱腔内设有用于能手动调整适应不同电缆直径的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上环向阵列分布有六个注塑装置,本发明的伸缩装置能调整注塑装置的与电线之间的距离,从而能适应不同直径的电线修复,同时本发明能自动对破损处进行上胶修复,无需人工识别破碎位置,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了上胶修复效率。
虽然该发明解决了自动对破损处进行上胶修复,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由于该设备较为笨重,占用大量空间,无法应用于厂房上方等狭小空间。
因此我们急需设计一种既应用于狭小空间,又能对电线进行检测修复一体化的机器人。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厂房内电线检测修复机器人,包括:传送机构、检测装置、修复装置、剪断装置;通过传送机构沿滑轨滑动,解决了部分检测修复设备较为笨重不易搬动,占用空间大的问题;通过检测装置上连接杆前端的传感器与电线接触,达到全方位检测的效果;检索到电线破损进行修复时,人工将修复装置上的橡胶盘绕过电线放置于辅助装置上,通过齿轮传动实现对电线的破损部分的修复,完成对电线的检测和修复。
本发明所使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厂房内电线检测修复机器人,包括:传送机构、检测装置、修复装置、剪断装置;所述传送机构下端设有箱体,所述检测装置和修复装置均套设在电线上,且按检修方向前后固接于箱体内部,所述传送机构与设置于待检测电线上方滑轨滑动连接,剪断装置转动安装在修复装置上。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机构还包括:第一电机、主动轮、第一滑动架、箱体、从动轮、固定杆;所述第一滑动架设有两个,并对称布置在滑轨的两侧,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转动安装在第一滑动架内侧,并由第一电机驱动,从而带动从动轮沿滑轨转动,两个所述第一滑动架通过固定杆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台市高科技术创业园有限公司,未经东台市高科技术创业园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26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船舶价值评估模型
- 下一篇:一种船舶机械健康状态评估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