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木材形成的基因OreFLA11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9998.2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177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万东石;牛智敏;刘建全;杨勇志;吴桂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29 | 分类号: | C12N15/29;C12N15/84;C12N1/21;A01H5/00;A01H5/04;A01H6/00;C07K14/415;C12R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力量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04 | 代理人: | 戴治娟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木材 形成 基因 orefla11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促进木材形成的基因OreFLA11,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在新疆杨中过表达OreFLA11基因,能显著提高新疆杨茎部木质素和木糖含量,增厚木质部厚度和木质部纤维细胞次生壁厚度,增强茎秆的抗拉强度。该基因对于培育结构更加质密,品质更加坚硬的优质木材和抗病虫害,抗风沙的优良树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促进木材形成的基因OreFLA11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木本植物指根和茎因增粗生长形成大量的木质部,而细胞壁也多数木质化的坚固的植物。植物体木质部发达,茎坚硬,多年生。木材是木本植物通过次生生长所形成的木质化组织,是维管形成层近轴向分裂分化产生的次生维管组织的统称,且木材对于人类生活起着很大的支持作用。根据木材不同的性质特征,人们将它们用于不同途径。杨树属于木本植物中的一种,是一种在全球广泛分布的经济树种,具有早期速生、适应性强、分布广、品种多、易杂交、易改良遗传性、易繁殖等特点,因而广泛用于集约栽培。相对于利用常规杂交育种手段,分子技术育种手段,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途径。随着近年来遗传学、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杨树成为了一种研究木材形成、多年生植物季节变化规律、生长发育、开花、性别决定以及生物互作的模式植物。而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属于杨树的经典品种,是一种落叶乔木,树型高大,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扦插繁殖容易等特点,用于城市造林,防风固沙和生态修复,是我国北方地区大规模栽培的优良杨树树种,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Eckenwalder,1996)。但是,由于新疆杨材质较差,木质疏松,易受病虫害侵扰,而南方空气湿度大,适合各种病虫繁衍生长,导致了新疆杨在南方不易存活,极大的限制了新疆杨的分布范围。同时,新疆杨在北方作为防护林,其防风固沙作用显著,但由于其寿命较短,8-10年需重新更替一次,影响了防风固沙效果。因此,如果能够改良新疆杨及其他部分木本植物的木材品质,提高新疆杨及其他部分木本植物的抗病虫能力,扩大分布范围,延长寿命,增加防护效果,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意义。
天目铁木(Ostrya rehderiana),桦木科Betulaceae,铁木属Ostrya植物,濒危物种,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生植株仅存5株。天目铁木不仅是我国特有种,而且是该属分布于我国东部的唯一种类,仅分布于浙江西天目山的山麓林缘或林旁。天目铁木木质色浅,纹理清晰,坚硬如铁,刀斧难入,耐水湿,花纹细腻美观,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作为家具、室内装饰及雕刻用材等(赵明水和张华峰,2006),但野生天目铁木数量极少,濒临灭绝。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树种分布区太窄,遭人为破坏后数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是植株结实率低而种子萌发和成苗立地条件要求苛刻。因此,为了保存物种,扩大种群群体,保护生物基因,促进生物多样性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亦为了天目铁木的优良品质被有效利用,人工种植天目铁木林已成为趋势。
FLAs(Fasciclin-like arabinogalactan proteins)成束类似蛋白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属于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AGP)。FLA不仅包含1-2个AGP-like糖基化区域,而且包括1-2个成束蛋白结构域。大多数FLAs在N-端含有25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在C-端含有糖基磷脂酰肌醇膜锚定位点(Zang et al.,2015)。FLA基因家族在多种植物中已被鉴定,如拟南芥,水稻,小麦、新疆杨、毛果杨和桉树。但是,上述物种中的FLAs基因数量相对较少,且植株的性状不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99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函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下一篇:多功能SD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