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污泥干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6218.9 | 申请日: | 202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22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徽;段锋;刘宇怡;李智;杨守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F24S20/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王亚军 |
地址: | 24300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污泥 干燥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污泥干燥系统,属于污泥处理领域。它包括干燥室和污泥干燥装置,所述干燥室上部设有透明盖板,所述污泥干燥装置包括机架、皮带输送机构、丝网和太阳能吸收膜;所述皮带输送机构安装在机架上,其表面覆盖有吸水纤维;所述丝网和太阳能吸收膜沿皮带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并排设置在皮带输送机构的上方;所述丝网上方的干燥室上开设有污泥进料口。本发明能够将太阳能的大部分热量用于污泥中的水分蒸发,有效地提升太阳能对污泥的干燥效率,节约能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污泥干燥系统。
背景技术
化石燃料的使用破坏了环境与生态,同时其有限的储存也是人类面临的极大挑战。太阳热能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它的探索和利用对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克服目前燃料供给的不可持续性矛盾,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目前,污泥干燥方式有热力干燥和太阳能干燥。其中,热力干燥分为直接干燥和间接干燥。直接干燥是用燃烧后的烟气加热污泥,使污泥水份溢出,但是这种干燥方式会增加烟气量,导致烟气的处理成本增加,且耗能严重。间接干燥是烟气或蒸汽通过间壁加热方式加热污泥,使水份溢出,但是这种间壁加热式传热效率略低,处理效率差且浪费能源。因此,热力干燥耗能大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而太阳能干燥方式中,太阳能具有取之不尽、安全、清洁无污染的特点,是污泥干燥的理想热源。太阳能干燥污泥的基本原理是将其最大可能地转换为热能,用于加热污泥,将其中的水分蒸发,但是,实际应用过程中,太阳能蒸发水分的效率一直是能量利用的软肋。而造成其蒸发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是太阳光照射污泥过程中,能量将污泥整体加热,导致能量过于分散,且热量大部分用于污泥本体的显热增加,而没有用于水分的相变蒸发,使得对污泥的干燥效率极差。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210074886.5,公开日为:2012年7月25日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和太阳能房联合作用的一体化太阳能污泥干燥系统。所述干燥系统包括多功能太阳能房,导热油箱、太阳能集热器、风机、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污泥进料器、无轴螺旋干燥器和贮泥池;相对于相同污泥处理量的太阳能污泥干燥装置占地面积进一步减小,较传统的单一利用太阳能房污泥干化又缩短了污泥干燥时间,该系统可实现污泥干燥的短周期低能耗生产。
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910345698.3,公开日为:2019年7月2日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全自动跟踪太阳能污泥干燥系统,包括X Y移动工作台、双向太阳光跟踪装置、太阳能集热罩、传送链条、干燥桶、链条驱动机构和控制器;所述双向太阳光跟踪装置包括支撑结构、旋转机构以及仰角调整机构;所述干燥桶的外壁和内部分别设置有光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X Y移动工作台、旋转机构、仰角调整机构、链条驱动机构、光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电连接。
上述两种污泥干燥系统均是采用太阳能对污泥进行干燥,但是,二者均存在前面提到的太阳能的能量用于对污泥整体进行加热,导致太阳能产生的大部分热量实际用在了污泥本体的显热增加上,只有小部分热量用在了污泥的水分蒸发上,又由于污泥含水量较大,使得太阳能对污泥的整体干燥效率较差。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的太阳能污泥干燥系统对污泥的水分干燥效率较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污泥干燥系统,能够将太阳能的大部分热量用于污泥中的水分蒸发,有效地提升太阳能对污泥的干燥效率,节约能源。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62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下一篇:微裂纹自修复用混凝土及其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