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酸铁锂电池直流电源消防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58976.6 | 申请日: | 202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2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黎可;穆居易;胡晨;孙召琴;王绥军;于冉;金翼;王亮;陶文彪;尤育敢;易永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温州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21/18 | 分类号: | G08B21/18;G08B17/06;G08B17/10;G08B7/06;H02J13/00;A62C3/16;A62C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巡通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03 | 代理人: | 李宏德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 锂电池 直流电源 消防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磷酸铁锂电池直流电源消防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检测单元,与控制单元和报警单元连接,用于采集磷酸铁锂电池直流电源的实时参数值,以及将采集的参数值与预先设置的参数阈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生成不同的报警指令传输至报警单元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与灭火单元连接,用于根据检测单元生成的报警指令切断磷酸铁锂直流电源系统的电源,并生成控制指令发送至灭火单元;灭火单元,用于根据控制单元传输的控制指令执行对应的灭火操作;报警单元,用于根据检测单元传输的报警指令执行对应级别的报警操作。本发明实现了全方位检测,分级报警灭火,效率更高,误报率更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直流电源安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磷酸铁锂电池直流电源消防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磷酸铁锂电池具有寿命长、温度特性好、可靠性高的优点,已经在厂站用直流电源试点工程中得到应用。然而,锂离子电池由于存在本征安全性问题,在一些滥用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热失控以及连锁现象,进而引起整个直流屏柜甚至变电站发生火灾事故,对变电站的消防提出新的挑战。
根据无人值守变电站消防规程,变电站建筑室内仅配置手提式干粉灭火剂,当安装在变电站的烟感探测到火灾时,发出报警信号,信号通过网络传至指挥调度中心,中心根据情况通知相关人员赶到现场利用配备在现场的手提式灭火器进行灭火。锂离子电池这类火灾,发展迅猛,以现有的防控策略以及手段,一旦在厂站发生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与社会影响十分严重。为此,有必要开发针对性的灭火系统,在短时间内遏止直流电源火灾、将损失控制在最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酸铁锂电池直流电源消防系统及方法,以解决现有磷酸铁锂电池直流电源系统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本发明种酸铁锂电池直流电源消防系统及方法,提供磷酸铁锂电池直流电源消防联动,利用屏柜内有限的空间,采集电池单体参数以及环境火灾信号,将所采集的信息参数值与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当参数超过阈值时发出报警指令,系统根据报警指令执行灭火动作,同时采集灭火剂浓度信息,通过比较设定的浓度阈值持续喷射,提高灭火精度,在火灾初期将事故控制在直流屏柜内,防止二次火灾事故的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磷酸铁锂电池直流电源消防系统,包括:
检测单元,与控制单元和报警单元连接,用于采集磷酸铁锂电池直流电源的实时参数值,以及将采集的参数值与预先设置的参数阈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生成不同的报警指令传输至报警单元和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与灭火单元连接,用于根据检测单元生成的报警指令切断磷酸铁锂直流电源系统的电源,并生成控制指令发送至灭火单元;
灭火单元,用于根据控制单元传输的控制指令执行对应的灭火操作;
报警单元,用于根据检测单元传输的报警指令执行对应级别的报警操作。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参数值包括:磷酸铁锂电池温度、磷酸铁锂电池电压、磷酸铁锂电池直流电源的环境温度和烟雾浓度。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磷酸铁锂直流电源设置于变电站的蓄电池室中,包括电池柜、充电柜和馈线柜;
检测单元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温度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第一烟雾传感器、第二烟雾传感器和第三烟雾传感器;
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电池柜、充电柜和馈线柜中,分别用于监测磷酸铁锂电池温度、充电柜环境温度和馈线柜环境温度;
电压传感器设置于电池柜中,用于监测磷酸铁锂电池电压;
第一烟雾传感器、第二烟雾传感器和第三烟雾传感器分别设置于电池柜、充电柜和馈线柜中,分别用于监测电池柜、充电柜和馈线柜中烟雾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温州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温州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89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