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吸收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55683.2 | 申请日: | 202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300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8 |
发明(设计)人: | 孙锟;黄臻;孙晶;李超婧;陈笋;王映丹;白凯;武育蓉;李元舜;孙煦炜;柯瑞煜;赵鹏军;王富军;王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86 | 分类号: | A61F2/86;D04C1/02;D04C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容慧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7 | 代理人: | 于晓菁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收 血管 支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吸收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PPDO单丝上沉积结构均匀的TiO2薄膜得到渗钛PPDO单丝;再以渗钛PPDO单丝为芯纱,以PCL复丝为壳纱,形成壳纱对芯纱完全包覆的包芯纱;然后分别将包芯纱和渗钛PPDO单丝沿相反方向相互交织并包覆在模具表面形成编织血管支架胚管,最后高温放置使互相接触的包芯纱在交织点处粘结,制得可吸收血管支架,本支架在37℃的去离子水的水浴环境下进行降解,70%纱线的断裂发生在第170~195天,通过对单丝表面TiO2沉积厚度的调控,实现血管支架植入后6个月左右管腔保持畅通和尺寸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腔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吸收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小儿先天性血管狭窄性疾病多为主动脉瓣狭窄,其多发于男性,危害性大且发病率高,约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第6位,会造成发育障碍、易疲劳、呼吸困难、昏厥心前区疼痛、心力衰竭等症状。在大动脉病变段植入血管支架来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保持血流通畅,恢复血压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是治疗先天性血管狭窄性疾病的主要目的。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先天性血管狭窄性疾病的支架均为金属支架,但由于永久性金属支架植入具有生长能力的先天性狭窄血管后会阻碍其继续生长而造成再次狭窄,而可降解金属支架材料如Mg存在体内降解速率过快、Fe存在抗磁性能差、降解时间过长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
可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由于其优异的柔顺性、生物相容性、适度的可降解性和力学支撑性,使其成为治疗小儿先天性血管狭窄性疾病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此外还能在血管修复愈合的同时缓慢降解为安全无毒的小分子物质,随代谢废物一起排出体外,具有解决永久性金属支架植入后远期再狭窄问题的潜能。目前研究较多的可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的材料多为高分子多聚物,包括聚氨酯、聚乳酸、聚乙交酯、聚丙交酯、聚对二氧环己酮、聚己内酯等等,但这些聚合物可降解血管支架又存在着径向支撑性能不足,降解时间与血管修复愈合时间不匹配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和发展,如聚氨酯血管支架疲劳性能较弱及长期氧化不足、聚乳酸降解时间(约2年)与血管修复愈合周期(约6个月)不匹配及降解产物为酸性易导致炎症反应、聚对二氧环己酮降解时间过快等等。
除此之外,目前对于可降解血管支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治疗上,这类支架的直径小于4mm,而针对直径为6~9mm婴幼儿大动脉的可降解血管支架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面向先天性血管狭窄性疾病患者的可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具备力学增强性和与血管修复愈合相匹配的降解时间,以改善现有可降解血管支架的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其进入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专利CN108066048B中通过借鉴非织造领域中热粘合工艺,制备热粘合PPDO/PCL皮芯结构编织纱来限制编织结构中部分交织点的滑移和转动,以在不显著改变支架壁厚的前提下提高支架的机械性能,并将热粘合PPDO/PCL皮芯结构编织纱与PPDO单丝组成血管支架胚管,然后经过热定型处理,得到结构稳定的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血管支架。然而,这种方式制备的可降解支架的降解速率仍然较快,仅在4~5个月内就失去了作为血管支架的力学支撑性能,与血管愈合时间不能完全匹配,导致血管支架表面无法完成内皮化,严重时导致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因此,开发一种能够调控降解速率,从而使可降解支架的降解时间与血管愈合时间相匹配的可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可吸收血管支架降解时间不可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调控降解速率的可吸收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可吸收血管支架,所述血管支架由包芯纱和渗钛PPDO单丝交织而成,所述包芯纱的交织点通过熔接固定,所述包芯纱的芯纱为渗钛PPDO单丝,壳纱为PCL复丝,且壳纱对芯纱完全包覆,所述渗钛PPDO单丝包括覆盖于PPDO单丝基底表面上的二氧化钛薄膜。
进一步的,所述二氧化钛薄膜的厚度为10-8m~3×10-8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56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功率射频滤波器
- 下一篇:一种Ti(C,N)基金属陶瓷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