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华绒螯蟹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349439.5 申请日: 2021-03-31
公开(公告)号: CN113201061B 公开(公告)日: 2022-04-19
发明(设计)人: 黄颖;高天珩 申请(专利权)人: 河海大学
主分类号: C07K14/525 分类号: C07K14/525;C12N15/28;A61K38/19;A61P31/04;A61P37/04
代理公司: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代理人: 赵红霞
地址: 210024 ***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中华 绒螯蟹 肿瘤 坏死 因子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华绒螯蟹肿瘤坏死因子,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还公开了中华绒螯蟹肿瘤坏死因子的编码基因,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还公开了中华绒螯蟹肿瘤坏死因子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和副溶血弧菌中的应用。还公开了包含有中华绒螯蟹肿瘤坏死因子的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和重组工程菌。本发明的研究结果表明EsTNF蛋白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弧菌的生长,并促进河蟹体内细菌的清除速率。本发明公开了EsTNF基因在中华绒螯蟹免疫防御功能中的用途,为预防病原菌引起的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河蟹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指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华绒螯蟹肿瘤坏死因子,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背景技术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s)是一类强大的炎症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和免疫应答等。TNFs还通过调控细胞死亡和存活而在宿主防御机制中发挥效应分子的作用。TNF超家族激活细胞死亡和存活途径,作为抵抗入侵病毒的强大屏障。在哺乳动物中,已有二十多个TNF配体超家族成员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明确定义。大多数TNF配体超家族成员是Ⅱ型跨膜蛋白,具有保守的同型三聚体c端TNF同源结构域(TNF homology domain,THD)。THD折叠成反平行的β-三明治结构,并组装成三聚体,每个配体有三个受体结合位点,在相邻亚基之间形成凹槽。THD通过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域(cysteine-rich domain,CRD)与其同源受体结合,而该家族的其他成员则由蛋白水解切割位点组成,以产生可溶形式。CRD的关键特征是存在三种二硫键,这是THD在引发细胞应答的多种信号途径中的适应性基础。多价配体在信号转导中诱导受体簇,从而实现基本的系统排列。

在硬骨鱼如牙鲆、虹鳟鱼、金头鲷科、鲤鱼和斑点叉尾鮰中,已鉴定到TNF-α基因。除此之外,在斑马鱼和虹鳟鱼中还发现了一些TNF配体超家族成员。哺乳动物和硬骨鱼之间的TNFs在保守残基和功能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个成熟蛋白质的释放是通过两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参与的,这些半胱氨酸参与了跨膜结构域中二硫键的形成。由于TNF参与多种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因此对TNF配体超家族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最近,在一些水生动物如海胆、海鞘和鲍鱼中也发现了TNF配体超家族成员。在栉比扇贝和太平洋牡蛎中还发现了一种新的转录因子——脂多糖(LPS)诱导的TNF-α因子,该因子在TNF信号通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大闸蟹)是一种重要的淡水养殖蟹类,可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然而,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引起的各种病害日益严重,给河蟹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中华绒螯蟹缺乏真正的适应性免疫,只能依赖其先天免疫系统来识别病原,抵御病原侵染。因此,研究其免疫防御机制,尤其是免疫相关基因作用机制对于疾病防御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实验发现,TNF蛋白在抗病甲壳动物中表达量上调,可能在甲壳动物的抗细菌性疾病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为治疗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研究和开发河蟹TNF蛋白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经研究发现了一种中华绒螯蟹肿瘤坏死因子,提供了其编码基因,以及其在增强中华绒螯蟹免疫防御功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和副溶血弧菌中的应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中华绒螯蟹肿瘤坏死因子,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上述中华绒螯蟹肿瘤坏死因子的编码基因(cDNA),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所述中华绒螯蟹肿瘤坏死因子在中华绒螯蟹免疫防御功能中的用途。

所述中华绒螯蟹肿瘤坏死因子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和副溶血弧菌中的应用。

所述中华绒螯蟹肿瘤坏死因子在制备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和副溶血弧菌的药物中的应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94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