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水藻去除剂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40793.1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8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曌之源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59/02 | 分类号: | A01N59/02;A01N55/02;A01N43/36;A01N43/80;A01P13/00;C02F1/50 |
代理公司: | 上海微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33 | 代理人: | 汤俊明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水藻 去除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水藻去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高效水藻去除剂及其应用。其包含锌盐和色素,所述锌盐的含量为30~60wt%。本发明中的水藻去除剂的除藻效果高,能够实现高达95%及以上的除藻效果,而针对较大流动性的水域则可以实现65%以上的除藻率。而且本发明中的除藻剂的发挥除藻效果时间段,在1~7天内就能实现显著的除藻,一次施药之后长达45天以内都具有很好的除藻效果。与此同时,本发明中的除藻剂不会对水体产生无可挽回的伤害,使用后不需要解毒,不需要增氧,操作简便,易于实行,对水体中的鱼类、虾、蟹等生物造成杀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藻去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高效水藻去除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水华的发生伴随着藻类的大量爆发,有效去除藻类是控制水华规模、减少水华危害的直接途径。经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以物理、化学、生物为手段的三类主要除藻技术。其中化学法主要是化学灭杀法。化学灭杀法一般是通过投加药剂,抑制藻细胞的生理功能,破坏藻细胞的结构,使藻细胞灭活甚至解体,从而达到杀死藻类。主要药剂有强氧化剂(液氯、过氧化氢、臭氧、高锰酸钾等)、硫酸铜等。
例如,中国专利CN201510562535公开了一种壳聚糖复合伊利石除藻剂,利用壳聚糖和伊利石粉末复配,使之附着在藻体上,快速沉降,沉入水底,从而实现除藻的目的。中国专利CN201410581964公开了一种基于喜旱莲子草的除藻剂,具体公开了HCl、粉末状的喜旱莲子草、膨胀蛭石和水组成的除藻剂,通过对膨胀蛭石和喜旱莲子草的粒径、含量等的调控,利用喜旱莲子草富含糖类、脂肪、蛋白质和酸性物质对廉价的膨胀蛭石进行包覆,达到先杀死藻类、再絮凝,最后沉淀的效果,从而实现加快除藻时间,降低成本的目的。然而上述专利中都使用大量的高分子化合物,这些成分对藻类的灭杀作用速度较慢,而此过程中在环境中的光照、紫外线等刺激下,这些高分子成分会分解失效,除藻效果较差。而且上述高分子化合物中本身含有一些营养物质,被灭杀的藻类会附着在这些成分上,进一步释放其中的营养成分,进一步促进藻类的生长,因此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富营养化的问题。
此外,中国专利CN201610943189公开了一种含有天然沸石负载Cu/TiO2的除藻剂,采用一定含量的天然沸石负载Cu/TiO2、改性粘土、稀土镧、聚丙烯酰胺、高锰酸钾等成分制备该除藻剂,利用其中的负载颗粒,释放铜离子,起到控制和杀灭水体中藻类的目的,与此同时利用负载TiO2在光照下对有机磷的分解,从而实现更全面的除藻效果。然而,其制备原料和制备方法很复杂,需要事先制备复杂的负载颗粒,改性黏土等,同时其中还含有高活性的高锰酸钾对环境造成无差别性伤害。
综上所述,现有除藻剂还存在除藻效率低下,甚至不能根源性解决水藻去除的问题。还存在除藻时效性差,需要等待较久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对使用除藻剂的水域进行增氧解毒,才能避免除藻剂对水体中鱼类、吓、蟹等生物的杀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高效水藻去除剂,其包含锌盐和色素,所述锌盐的含量为30~60wt%。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锌盐选自硫酸锌、七水合硫酸锌、链烷醇胺锌配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水藻去除剂中还包含1~5wt%的辅助除藻剂;所述辅助除藻剂为噻唑啉类衍生物。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色素的含量不高于0.2wt%。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水藻去除剂中还包含抗生素。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抗生素选自喹诺酮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抗生素为林可霉素的衍生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曌之源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曌之源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07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