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异氰酸酯/多元醇浆体改良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底渣的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39578.X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3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马强;陈俊峰;肖衡林;宋忠男;李文涛;刘霖;孟涛;吴念泽;钟楚珩;刘一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石超群 |
地址: | 43006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氰酸 多元 体改 城市生活 垃圾 焚烧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城市垃圾、废弃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异氰酸酯/多元醇浆体改良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底渣的方法及其应用,在新鲜底渣之中加入异氰酸酯和多元醇浆体均匀搅拌使其反应,反应后生成的胶凝层对底渣颗粒表面进行包裹,将反应产物压实后进行养护,将养护后的产物回收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利用异氰酸酯/多元醇浆体与底渣充分混合,反应后会在底渣颗粒表面附着一层胶凝性材料,覆盖在底渣颗粒的表面,大幅度降低颗粒表面附着的有毒物质的浸出率,而且可大幅度提升颗粒间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大幅度提升底渣的力学性能,大大降低其渗透性,具有处理效率高、反应迅速、耐久性良好、及环境友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市垃圾、废弃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异氰酸酯/多元醇浆体改良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底渣的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会产生大量的固体残留物(即:底渣)。当前,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底渣的主要处理方式为填埋,这种处理方式虽然简单,快捷,但占用了大量的填埋场空间,限制了这种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可能性。
利用水泥,石膏,石灰等固化剂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底渣进行改良,所得到的试块具有力学强度高,整体性好等优点,而且这类固化剂产量丰富,价格低廉,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此类固化剂已被证实是一种高能耗,且具有一定污染性的固化材料。这些固化材料在实际运用之中至少需养护3d以上,养护完成后还会与空气和水分之中的二氧化碳溶解物反应使固化材料碳化,侵蚀,从而使水泥,石膏,石灰等反应所生成的水化物的内部结构产生破坏,造成强度,整体性的降低,对底渣颗粒的包裹性也相应降低。而且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底渣的理化性质受到当地经济水平,焚烧炉温度,焚烧方式和垃圾分类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异质性,颗粒表面还存在一定的有毒物质(重金属、有毒有机物)。若不经过相应预处理而直接利用水泥,石膏,石灰等固化剂进行固化,随着固化材料的腐蚀,开裂的进行,带来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降低,有毒物质的浸出特性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所以运用之前需对其进行相应预处理,导致整体处理周期较长,实用性有限。
利用水泥,石膏等固化物先对底渣进行固化后,直接运用于相应工程之中,再将高聚物,聚乙烯等高分子材料作为工程渗滤液的防渗层,利用高分子材料的羟基官能团对渗滤液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过滤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虽然初始的吸附效果较好,但在吸附重金属物质的同时还会吸附工业废水中的其他杂质,会使高分子材料吸附效率的大幅度降低,导致重金属物质的去除率达不到预期效果,并且从工程施工和实际运用角度,以上步骤都存在经济性差或效果难以控制的问题。例如,在实际工程之中收集设置防渗层的成本较高,而且防渗层的厚度难以控制,若设置较厚可能会对工程的力学性能有所影响,若设置较薄有毒物质的吸附效果又达不到预期效果,可能会对周边土体和地下水产生污染。
因此改良此类固体废弃物使其达到危险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要求,从而进行回收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异氰酸酯/多元醇浆体改良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底渣的方法,具有处理效率高、反应迅速、耐久性良好、及环境友好等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异氰酸酯/多元醇浆体改良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底渣的应用。
本发明实现目的之一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异氰酸酯/多元醇浆体改良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底渣的方法,在新鲜底渣之中加入异氰酸酯和多元醇浆体均匀搅拌使其反应,反应后生成的胶凝层对底渣颗粒表面进行包裹,将反应产物压实后进行养护,将养护后的产物回收利用。
优选地,包括以下步骤:
(1)取新鲜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底渣,分选回收金属物质后将剩下的低渣干燥;
(2)向干燥的底渣中加入异氰酸酯液体并搅拌均匀;
(3)将多元醇液体加入步骤(2)得到的混合物中,搅拌均匀;
(4)将步骤(3)得到的混合物压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业大学,未经湖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95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