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软性棒料夹持工装及夹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39244.2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92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钟金龙;李天添;曹亦盛;陈泳睿;范华献;张雷;龚运环;周晓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31/12 | 分类号: | B23B31/12;B23Q3/12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伍旭伟 |
地址: | 621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软性 夹持 工装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性棒料夹持工装及夹持系统,包括:主轴箱、卡盘和主轴,所述主轴套接主轴箱,所述卡盘设置在主轴的前端位置,还包括:工装套筒、夹爪基座和夹爪,所述主轴开设贯穿轴向的A孔洞,所述工装套筒嵌套在主轴的A孔洞内,所述夹爪基座设置在卡盘上;所述工装套筒用于给位于工装套筒内部的软性棒料提供支撑;所述夹爪基座沿主轴轴线相垂直的平面方向上径向运动,用于带动夹爪夹紧或放松。采用圆筒类工装筒,将支撑点转变为沿棒料母线方向的线接触,将支撑最大化的同时可将支撑点后移,夹持点前移,尽可能的靠近加工点,避免加工过程中工件伸出端的下垂,同时不需要增加夹持部分的长度,实现棒料加工利用率的最大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夹持工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性棒料夹持工装及夹持系统。
背景技术
该夹持工装主要用于软性棒状工件(如聚氨酯、某些含能材料药柱等软性棒料)加工时的夹持。
1:软性棒状工件(后续称做软性棒料)在加工时,当工件伸出长度距离夹持较远时,由于工件自身材质的原因,工件伸出端会有一定的挠性,即视觉上呈现一定的下垂。此种夹持状态下进行后序加工(如车削、钻/扩孔、铣削等加工)时,不仅容易造成刀具的加速磨损,还会导致工件内/外圆柱面加工成圆锥面(车削加工)、或者内孔加工成圆锥(钻/扩孔)、或者端面无法完全加工完或者端面呈凸面;严重时可能导致工件与刀具干涉,造成刀具和工件损坏,甚至造成人员受伤。
2:目前的棒料加工中,通常采用一端夹持,另一端进行加工。若软性棒料长度较长,为避免加工点与夹持点间距过大,通常还需要增加辅助支撑工装,比如中心架或跟刀架之类的。但是,由于棒料本身材质较软,中心架或跟刀架之类的辅助支撑容易对棒料表面造成一定的划伤或划痕,影响工件表面质量。或者通过增加夹具夹持部分的长度,来减缓工件伸出端的下垂,但此种方式不可避免的导致所夹持部分无法有效的加工,进而造成了棒料的浪费。
本发明采用圆筒类工装筒,将支撑点转变为沿棒料母线方向的线接触,将支撑最大化的同时(支撑长度为工装筒与棒料二者间的接触长度)可将支撑点后移,夹持点前移,尽可能的靠近加工点,避免加工过程中工件伸出端的下垂,同时不需要增加夹持部分的长度,实现棒料加工利用率的最大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软性棒料夹持时存在的伸出端下垂影响加工质量、辅助支撑装置影响棒料表面质量、夹持部分过长导致棒料浪费等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性棒料夹持工装及夹持系统,将支撑点转变为沿软性棒料母线方向的线接触,将支撑最大化的同时(支撑长度为工装筒与软性棒料二者间的接触长度)可将支撑点后移,夹持点前移,尽可能的靠近加工点,避免加工过程中工件伸出端的下垂,同时不需要增加夹持部分的长度,实现软性棒料加工利用率的最大化。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软性棒料夹持工装,包括沿卡盘的径向方向滑移的夹爪基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工装套筒和多个夹爪,所述夹爪固定在夹爪基座面向卡盘中心的面上;所述工装套筒侧壁对应各个夹爪的位置设有供夹爪穿过的B孔洞,所述B孔洞贯穿工装套筒侧壁,所述工装套筒用于给位于工装套筒内部的软性棒料提供支撑;所述软性棒料可在工装套筒内自由滑动。
所述夹爪具有用于夹持软性棒料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设置为圆弧面,减少传统装夹方式导致的软性棒料伸出端明显下垂而导致的加工质量问题(如内外圆柱面呈锥形,端面呈凸面等问题);采用基于“支撑点--夹持点--切削点”原理的夹持工装,显著减少辅助支撑机构对棒料表面质量(如夹伤、划痕等)的影响;解决传统通过增加夹持部分长度的方式带来的棒料夹持部分无法有效加工而导致的棒料浪费问题;改善支撑效果。
进一步,所述夹爪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防止锁紧螺钉与软性棒料之间的干涉,所述夹爪的背部位置设置有止口,止口用于便于夹爪的安装及更换。
进一步,所述夹爪与夹爪基座之间通过锁紧螺钉固定连接,所述夹爪采用圆角夹爪。防止夹爪与软性棒料表面出现点接触而导致划伤棒料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92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PE管安装穿孔设备
- 下一篇:一种羽毛球生产用球头装夹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