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观赏植物种质数量分类性状筛选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35887.X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9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周婷;宁坤;张往祥;陆小清;陈红;卞健;马得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金陵科技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江苏裕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G06F1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钟斌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观赏植物 种质 数量 分类 性状 筛选 方法 | ||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观赏植物种质数量分类性状筛选方法,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性状的选取与编码、种质内一致性检验、种质间区分度分析、主成分分析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本发明提出的性状筛选技术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检验方法:将种纳入群体样本中,通过分别检验种和种、种和品种以及品种和品种之间的趋亲聚集分布概率,评价种质数量分类结果的科学性,从而侧面反映本发明提出的性状筛选技术体系的有效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育种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观赏植物种质数量分类性状筛选方法。
背景技术
遗传多样性评价与特异性种质挖掘是观赏植物资源创新的基本要求,可通过形态、物候和农艺性状的评价以及生化和分子标记进行分析,其中,形态参数是决定植物分类和农艺价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从形态特征中获得的信息来自于由定性和定量特征组成的大型数据集,因此特别倾向于使用多元分析。数量分类学作为多元分析的一种,用量化的方法评价分类群间的形态相似性,加速了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应用。然而,其分类结果的客观性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形态性状筛选的影响。现阶段国内外观赏植物种质数量分类研究中,性状的筛选或人为地定义入选性状的数量,或多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进行降维,辅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但筛选效果并不理想。
综上,现有观赏植物种质数量分类性状筛选方法存在如下缺点:1.现有的性状的筛选原则纯粹基于统计学手段,未能考虑到分类学理论对分类性状的要求,2.对所调查的性状无法准确地揭示其重要性,从而展开科学的性状筛选工作,3.数据预处理中,对所调查性状的编码未能充分考虑各性状不同等级间的进化顺序,严格按照由原始到进化的顺序进行编码,4.迄今未能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分类性状筛选理论与技术体系,只是单一地基于部分统计学方法加以筛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科学、系统的观赏植物种质数量分类性状筛选技术体系。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一种观赏植物种质数量分类性状筛选方法,其包括:
第一步,性状的选取与编码;
第二步,种质内一致性检验;
第三步,种质间区分度分析;
第四步,主成分分析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观赏植物种质数量分类性状筛选技术体系通过对所测性状编码后进行种质内一致性检验、种质间区分度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最终成功地筛选出可以用于观赏植物种质数量分类的重要性状,实现了分类性状的高度降维,进一步可以实现所有种质的科学分类。该体系的运营符合分类学对分类性状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对本发明提出的性状筛选技术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检验方法为:将种纳入群体样本中,通过分别检验种和种、种和品种以及品种和品种之间的趋亲聚集分布概率,评价观赏植物种质数量分类结果的科学性,从而侧面反映本发明提出的性状筛选技术体系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海棠花器官表型性状种质内一致性检验与种质间区分度分析。图1-a为海棠花器官定性性状种质内一致性检验(以为检验标准);图1-b为海棠花器官定量性状种质内一致性检验(以为检验标准);图1-c为海棠花器官定性性状种质间区分度分析(以MF≤k1f为检验标准);图1-d为海棠花器官定量性状种质间区分度分析(以C.v.≥15%为检验标准);*代表各定量性状在不同海棠种质间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海棠花器官表型性状Pearson相关性分析。图中‘×’代表花器官表型性状间相关性系数r>0.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金陵科技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江苏裕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金陵科技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江苏裕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58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固态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经由3D打印的多组成玻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