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的热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29962.1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59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坂本博信;西冈秀雄;竹内直希;横田康裕;石原义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斯巴鲁 |
主分类号: | B60K11/04 | 分类号: | B60K11/04;B60H1/14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史雁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一个泵锁定了的情况下,利用另一个泵来解除锁定的热管理系统。本发明的热管理系统配备有第一/第二热交换器、第一/第二流路、第一/第二泵、第一/第二流路阀、控制器。第一热交换器在第一热介质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二热交换器在第二热介质与第一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一流路通过电气设备,并且,与第一热交换器的入口和出口连接,第二流路通过第二热交换器,并且,与第一热交换器的入口和出口连接。在第一泵和第二泵都正常的情况下,控制器控制第一/第二流路阀,以便使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中的一个流路与第一热交换器连接,另一个流路被切断。在第一泵和第二泵中的一个泵锁定了的情况下,控制器控制第一/第二流路阀,以便使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与第一热交换器连接。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车辆用的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中,恰当地利用电动机等电气设备的热和外部气体的热,抑制用于温度调整的电气设备的耗电量,这关系到续航距离的增加。在专利文献1、2中,提出了利用外部气体并且综合管理电动机、逆变器和蓄电池的热的热管理系统。另外,本说明书中的“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车辆以及燃料电池车。
专利文献1的热管理系统配备有第一温度调整回路和第二温度调整回路。第一温度调整回路对在工作时发热的电气设备(例如,行驶用的电动机、向电动机供电的电力转换器)进行冷却。第二温度调整回路对车厢的温度进行调整。在第一温度调整回路中,利用第一泵使第一热介质在电气设备和散热器中循环。在第二温度调整回路中,利用第二泵使第二热介质在车厢空调用的制冷机与空调室外机之间循环。使散热器与空调室外机邻接地配置,在第一热介质与第二热介质之间也进行热交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2133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1193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热管理系统中,能够在第一温度调整回路(电动机和电力转换器的温度调整回路)的散热器与第二温度调整回路(车厢的温度调整回路)的空调室外机之间进行热交换。本发明人等对于将用于排出电气设备的热的散热器(下面,称为第一热交换器)积极地用于车厢的温度调整进行了研究。即,将在第一温度调整回路的第一热介质与第二温度调整回路的第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第二流路、第一流路阀以及第二流路阀组装到热管理系统中。另外,以下,将连接电气设备与第一热交换器的流路称作第一流路。
第二流路通过第二热交换器,并且,与第一热交换器的入口和出口连接。第一流路也与第一热交换器的入口和出口连接。在第一流路的循环系统和第二流路的循环系统中共用第一热交换器。第一流路阀将第一流路与第一热交换器之间切断。第二流路阀将第二流路与第一热交换器之间切断。
循环于第一流路的第一热介质对发热的电气设备进行冷却。第一热介质在第一热交换器中排出电气设备的热。在车厢供暖时,循环于第二流路的第一热介质在第一热交换器中吸收外部气体的热。对电气设备进行冷却并循环于第一流路的第一热介质的温度比较高。被第二热交换器冷却并循环于第二流路的第一热介质的温度比外部气体的温度低。当在不同的温度区域中使用的第一热介质混合时,第一热介质的温度发生变化,第一热介质不能恰当地传递热。因此,控制器控制第一/第二流路阀,以便将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中的一个流路连接于第一热交换器,而将另一个流路从第一热交换器切断。控制器的流路阀控制防止在不同的温度区域中使用的第一热交换器的混合。
通过控制器的流路阀控制,流动于第一流路的第一热介质不会进入第二流路,流动于第二流路的第一热介质不会进入第一流路。为了使第一热介质在各个流路中流动,在第一流路中配备有第一泵,在第二流路中配备有第二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斯巴鲁,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斯巴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99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