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态有机钆纳米颗粒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27892.6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80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陈世桢;孙献平;周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中科极化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49/10 | 分类号: | A61K49/10;A61K49/00;A61K49/18;B82Y5/00;B82Y15/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董路 |
地址: | 43006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 有机 纳米 颗粒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有机钆纳米颗粒及其应用,该纳米颗粒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1、分别配制100μM的钆前体水溶液和4mM的三(2‑羧乙基)膦水溶液;2、将钆前体水溶液和三(2‑羧乙基)膦水溶液混合,钆前体和三(2‑羧乙基)膦的摩尔比为25:1,在室温下搅拌,得到钆中间体;3、将钆中间体用Na2CO3水溶液调节pH值至6.0,在室温下搅拌,得到所述的动态有机钆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的粒径在其自组装的不同阶段,其粒径可动态变化,可在其自组装的不同阶段分别作为T1造影剂和T2造影剂,同一造影剂即可实现MRI信号正增强和负增强效果,可有效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态有机钆纳米颗粒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且无放射性的成像技术,长期以来被用作医学诊断的重要影像学工具之一。相比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技术,MRI具有诸多的优势,如对检查对象无损无创,可以获取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软组织对比度的三维图像信息。然而,MRI在医学诊断中存在灵敏度相对较低的缺点,目前主要是通过增强成像对比度来提高MRI的灵敏度。MRI造影剂的应用可以有效增强组织对比度,该领域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其作用机制一般是缩短目标部位质子的T1和T2弛豫时间,即质子的自旋-晶格或纵向弛豫时间,及自旋-自旋或横向弛豫时间。T1越短,图像信号越强(正增强),T2越短,图像信号越弱(负增强)。
MRI造影剂的效率通常用弛豫率r1或r2表示,即能够缩短每毫摩尔造影剂弛豫时间的能力。根据显像特点,通常可将MRI造影剂分为两类:T1造影剂(阳性造影剂)和T2造影剂(阴性造影剂)。T1造影剂的作用主要是缩短纵向弛豫时间T1,从而产生明亮的图像,一般是钆(Gd3+)或锰(Mn2+)等顺磁性化合物,例如钆的螯和物,由于Gd的强顺磁性,该造影剂可明显缩短质子的T1,增强对比度,是临床常用的造影剂。但钆螯合物的临床上的应用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体内循环时间短,从而影响需要较长扫描时间的高分辨率成像;不易对其进行功能化修饰;另外具有诱发肾功能受损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肾源性系统纤维化(NSF)的风险。T2造影剂主要起到缩短横向弛豫时间T2的作用,从而产生信号减弱的图像,即暗图像。超顺磁性纳米颗粒(通常是氧化铁纳米颗粒)由于具有较高的r2、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而被广泛用作T2造影剂,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受到以下缺点的限制:负造影效果和磁敏感伪影。产生暗信号可能会误导T2加权MRI的临床诊断,因为该信号与出血、钙化或金属沉积的信号混淆,而磁敏感伪影通常会使背景图像失真。由于这些原因,T1造影剂比T2造影剂在精准的高分辨率成像上更具优势。在实际应用中,每种MR机制都具有其信号特征,这些特征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不同程度地影响对比增强MRI的整体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中科极化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中科极化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78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