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失控判断方法和装置、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26320.6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30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朱伟强;易靖宇;王超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835 | 分类号: | G01R31/3835;G01R31/392;G01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汪海屏 |
地址: | 4101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失控 判断 方法 装置 车辆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失控判断方法和装置、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热失控判断方法包括:监测单体电池的电压信号,在任一单体电池的电压波动满足第一热失控条件的情况下,确定单体电池对应的电箱组;监测感温探测器的温度信号,在任一感温探测器的温度波动满足第二热失控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感温探测器对应的电箱组;监测气体传感器的气体信号,在任一气体传感器的信号波动满足第三热失控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气体传感器对应的电箱组;当任一电箱组的电压信号满足第一热失控条件、温度信号满足第二热失控条件、且气体信号满足第三热失控条件时,判定电箱组发生热失控。本发明有效提高热失控判断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避免出现热失控漏报、误报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失控判断方法和装置、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为了检测热失控,常见的方法是,在电池系统内布置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气体烟雾传感器、单体电压温度传感器等,通过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System,BMS)对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及算法诊断,将热失控信号报出来,提醒乘员进行逃生,但是无法确定热失控发生的位置,给抢修和消防灭火造成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失控判断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失控判断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热失控判断方法,用于电池系统,电池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电箱组、至少一个感温探测器和至少一个气体传感器,电箱组包括至少一个电箱,电箱包括至少一个单体电池,热失控判断方法包括:监测单体电池的电压信号,在任一单体电池的电压波动满足第一热失控条件的情况下,确定单体电池对应的电箱组;监测感温探测器的温度信号,在任一感温探测器的温度波动满足第二热失控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感温探测器对应的电箱组;监测气体传感器的气体信号,在任一气体传感器的信号波动满足第三热失控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气体传感器对应的电箱组;当任一电箱组的电压信号满足第一热失控条件、温度信号满足第二热失控条件、且气体信号满足第三热失控条件时,判定电箱组发生热失控。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监测单体电池的电压、感温探测器的温度和气体传感器的信号,当单体电池的电压、感温探测器的温度和气体传感器的信号同时满足发生热失时,才判断电箱组发生热失控,可以有效提高热失控判断的可靠性、稳健性与准确性,避免出现热失控漏报、误报的问题,导致对用户产生影响。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监测单体电池的电压信号,在任一单体电池的电压波动满足第一热失控条件的情况下,确定单体电池对应的电箱组之前,还包括:针对每个电箱组,绑定电箱组对应的单体电池;针对每个电箱组,绑定电箱组对应的感温探测器;针对每个电箱组,绑定电箱组对应的气体传感器。
本技术方案中,采用分组思想对电箱进行分组,然后将电箱与单体电池、感温探测器和气体传感器进行绑定,可以提升热失判断的准确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热失控判断方法还包括:在电箱组发生热失控,且满足热失控报出条件时,报出电箱组热失控信号,否则,判定为误诊断,继续监测单体电池的电压、感温探测器的温度和气体传感器的信号。
本技术方案可以有效提升判断发生热失控并且报出电箱组热失控信号的准确度,避免出现误判断,导致对用户产生影响。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用于车辆的电池系统,车辆包括仪表,热失控判断方法还包括:在仪表接收电箱组热失控信号后,在仪表界面显示电箱位置示意图,在电箱位置示意图中,对发生热失控的电箱组进行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63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