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软包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其操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10007.3 | 申请日: | 2021-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70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陶亮;秦传辉;殷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相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37 | 分类号: | H01M10/637;H01M10/48;H01M10/613;H01M10/6567;H01M10/615;H01M50/244 |
代理公司: | 安徽华普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51 | 代理人: | 蔡庆新 |
地址: | 246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管理 系统 及其 操作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软包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其操作方法,属于软包电池热管理的技术领域,包括电池箱体;电池箱体内设有隔离部,隔离部将电池箱体内的空腔体分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液冷单元,温度检测单元,加热单元和控制单元,下腔体的下表面设有多个存放部,存放部贯穿隔离部至上腔体,存放部内设有适配软包电池的空槽,第一换热器固定连接于上腔体的一侧;第二换热器置于电池箱体外通风处,本发明依据电池不同温度情况,以最优的方式对电池制热或是制冷,可以大大节约能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软包电池热管理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包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软包电池一般是在液态锂离子电池套上一层聚合物外壳,在结构上采用铝塑膜包装,在发生安全隐患的情况下软包电池最多只会鼓气裂开,软包电池的优点一般表现在安全性能好、重量轻、容量大、内阻小和设计灵活。
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身充放电时容易在瞬时间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地对其进行降温处理,不仅会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与效率,还可能严重安全事故,相反,如果外界气温较低影响到了电池包,同样会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与效率,现有技术中,电池的热管理常采用液冷板水冷或是风冷等常规手段,然而这些手段热交换效率低下,且又耗费能量,同时,软包电池虽然不像钢壳铝壳电芯那样会发生爆炸,但是软包电池鼓胀泄漏电池原液也会造成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提供了一种软包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其操作方法,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软包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箱体;所述电池箱体内设有隔离部,所述隔离部将所述电池箱体内的空腔体分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用于控制所述上腔体的热量交换;液冷单元,用于对所述下腔体进行液冷降温处理;温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上腔体内的温度;加热单元,用于对所述上腔体进行升温处理;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换热单元、所述液冷单元和所述加热单元,并接受所述温度检测单元输出的温度信号;所述下腔体的下表面设有多个存放部,所述存放部贯穿所述隔离部至所述上腔体,所述存放部内设有适配软包电池的空槽,用于从所述存放部上方放入所述软包电池;所述存放部所用材料为导热材料;所述第一换热器固定连接于所述上腔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换热器置于所述电池箱体外通风处。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通过第一管路穿过所述上腔体和四通阀一个接口相连接,压缩机进风口和压缩机出风口分别连接所述四通阀的另外两个接口,所述四通阀最后一个接口通过所述第一管路顺次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和节流器,最后回到所述第一换热器形成闭合回路;所述四通阀通过调节内部阀块从而有两种连接模式,第一连接模式下:所述压缩机进风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连通,所述压缩机出风口和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第二连接模式下:所述压缩机进风口和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所述压缩机出风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连通。
优选的,所述液冷单元通过第二管道沿液体行进方向顺次连通所述下腔体、所述第二换热器、盛液箱、液泵和止回阀,最后回到所述下腔体形成闭合回路。
优选的,所述温度检测单元包括温度传感器,贴设于所述上腔体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加热单元包括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设于所述上腔体一侧。
优选的,还包括鼓风机,所述鼓风机输出的气流从所述上腔体内一侧的进气口进入所述上腔体,从所述上腔体内和所述进气口相对一侧的出气口排出,所述出气口上设有电磁阀;所述鼓风机、所述电磁阀和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相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相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00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