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导向数据的盾构机土体相对位移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4894.3 | 申请日: | 202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84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袁大军;金慧;谢致清;金大龙;王旭阳;吴尚坤;韩冰宇;赵迪;毛家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E21D9/08;G06F1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黄晓军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导向 数据 盾构 机土体 相对 位移 计算方法 | ||
1.一种基于导向数据的盾构机土体相对位移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盾构机及构件几何尺寸和参考点位置;
实时采集盾构导向系统参数;
根据所述盾构机及构件几何尺寸、参考点位置和盾构导向系统参数建立机土相对位移的计算模型;
根据所述机土相对位移的计算模型得到节点机土相对位移计算公式,计算出与盾构关联的各个节点的机土相对位移,进而得到盾构机整体机土相对位移;
所述的根据所述盾构机及构件几何尺寸、参考点位置和盾构导向系统参数建立机土相对位移的计算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盾构机及构件几何尺寸、参考点位置和盾构导向系统参数建立如下的机土相对位移的计算模型:始发端隧道轴线设计中心对应的地表点为坐标原点,z轴垂直向下为正,y轴为隧道纵向,正向为隧道掘进方向;x轴正向为隧道掘进方向右侧;将初始开挖轮廓进行离散化处理,圆周方向以定角度增量离散为n个节点;纵向离散节点数m参考导向系统输出频率,随着盾构掘进,每增加1组数据,增加一组圆周节点;
所述的根据所述机土相对位移的计算模型得到节点机土相对位移计算公式,计算出不同盾构各个节点的机土相对位移,进而得到盾构机整体机土相对位移,包括:
根据所述机土相对位移的计算模型得到节点机土相对位移计算公式,节点机土相对位移计算公式为:
式中:和为节点Pk×s处的水平节点相对位移和垂直节点相对位移;Rcut为刀盘半径、Rs为纵向节点s关联的盾构横断面半径;ΔxF(is)和ΔzF(is)为纵向节点s所在里程is处的盾构前端水平偏移量和竖向偏移量;j=x,z,Δjs(i)分别为盾构前端里程为i时,纵向节点s对应的盾构横断面位置的水平偏移量Δxs(i)和竖向偏移量Δzs(i);
式中:j=x,z,ΔjF(i)分别为前盾里程i处盾构前端水平偏移量ΔxF(i)和垂直偏移量ΔzF(i);ΔjM(i)分别为前盾里程i处盾构中端水平偏移量ΔxM(i)和垂直偏移量ΔzM(i);ΔjR(i)分别为前盾里程i处盾构后端水平偏移量ΔxR(i)和垂直偏移量ΔzR(i);|FM|为盾构前端和中端参考点间距,|MR|为盾构中端和后端参考点间距;盾构前端、中端和后端参考点纵坐标YF(i)、YM(i)、YR(i);Ys为纵向节点s关联的纵向坐标;
式中:RF为前盾半径、RM为中盾半径、RR为后盾半径;L2为中盾长度;
随着盾构的掘进,将盾构导向系统参数和数据代入任意盾壳关联的节点Pk×s处的节点机土相对位移计算公式,计算出不同盾构各个节点的机土相对位移,进而得到盾构机整体机土相对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更新盾构导向系统参数,该参数包括;盾构处于不同掘进位置下盾构关联的节点号,以及节点对应的盾构里程、偏移量和参考点纵向坐标;
将更新的节点及节点对应的盾构里程、偏移量、参考点纵向坐标代入到节点机土相对位移计算公式,重新计算与盾构关联的各个节点的机土相对位移,重新得到整体机土相对位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489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