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室内机热胀冷缩异响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4460.3 | 申请日: | 202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78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全;杨丰瑞;陈智敏;左骏;柏中纯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49 | 分类号: | F24F11/49;F24F130/4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敬川 |
地址: | 621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室内 热胀冷缩 测试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空调测试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出空调室内机热胀冷缩异响状况的方法。该测试方法通过将被测空调室内机安装在测试室内并与外部空调室外机进行联机,并将拾音器置于适当位置,再启动空调使其运行状态达到一致后,通过模拟空调室内机的实际使用环境将其静置,之后提高环境温度并控制空调室内机低风制热运行进行热胀噪音测试,再关闭空调室内机同时降低环境温度进行冷缩噪音测试,完成测试后根据拾音器采集的噪音数据绘制出热胀噪音曲线和冷缩噪音曲线,最后统计出两种噪音曲线高于其各自背景噪音曲线2~4dB(A)的噪音尖点,能够有效检测出空调室内机热胀冷缩异响状况,测试结果准确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热胀冷缩异响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空调室内机开机运行或者停机过程中,由于结构件热胀冷缩原因引起空调零部件之间尺寸变化,导致连接点位置或接触面产生摩擦振动引起异常声响。这些异常声响,具有规律性弱,声音大小和出现的时间随机性强,但空调平稳运行后声音会减少和弱化的特点。该现象属于行业内长期共性问题,因此在各种品牌空调的使用说明书上均会有“制冷或制热运转时,温度的变化可能导致室内机塑料件发出一些响声”类似的说明,且在用户主观评价不好并投诉时,售后人员以热胀冷缩自然现象予以解释,用户普遍能够接受。然而,随着产品的结构复杂化以及用户对产品品质要求提高,个别空调产品结构件的热胀冷缩产生的异常声响导致用户使用体验变差,特别是冬季使用新装空调投诉率较高。为了提高产品的品质,改善产品因热胀冷缩产生异常声响的大小和频次,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对热胀冷缩异常声响进行有效测试,以针对性优化。目前,没有客观的测试方法针对空调室内机热胀冷缩异响状况进行判断,一般对热胀冷缩异响是靠人耳听,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不够准确,不利于对空调进行改进和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出空调室内机热胀冷缩异响状况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空调室内机热胀冷缩异响测试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一,选取背景噪声不高于20dB(A)半消声室作为测试室,半消声室包括室内噪音室,室内噪音室内设置有用于调节其内环境条件的室内工况设备;
步骤二,将被测空调室内机安装在室内噪音室内部,并将其与相配套的空调室外机进行联机;
步骤三,在室内噪音室内设置拾音器,并将拾音器置于空调室内机出风口正前方0.5~8m处,且使拾音器与室内噪音室的地面保持0.5~1m的高度;
步骤四,开启空调室内机,并使其制冷制热交替循环运行1~8h,空调室内机制冷时以其最低制冷温度运行,空调室内机制热时以其最高制热温度运行;
步骤五,空调室内机循环运行结束后,开启室内工况设备使室内噪音室内部的环境温度处于10±2℃,之后使空调室内机静置1±0.2h;
步骤六,热胀噪音测试:空调室内机静置结束后,通过室内工况设备提高室内噪音室内部的环境温度;之后开启空调室内机的制热模式,并将调节为低风档位出风,且以最高制热温度制热,同时开启拾音器开始记录热胀噪音,测试30±5min后停止热胀噪音记录;
步骤七,冷缩噪音测试:完成热胀噪音测试后,关闭空调室内机,同时通过室内工况设备降低室内噪音室内部的环境温度,并开启拾音器开始记录冷缩噪音,测试15±3min后停止冷缩噪音记录;
步骤八,根据拾音器采集的噪音数据,导出并绘制空调室内机制热开机过程中噪音值关于时间的热胀噪音曲线,以及空调室内机制热关机过程中噪音值关于时间的冷缩噪音曲线;
步骤九,对热胀噪音曲线和冷缩噪音曲线中高于其各自背景噪音曲线2~4dB(A)的噪音尖点进行统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44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