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换向器铜壳及其换向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98794.4 | 申请日: | 2021-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96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黄旭环;敖文亮;谢华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长城换向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39/04 | 分类号: | H01R3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杨文科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换向器 及其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换向器,其包括连接块以及连接在连接块外底壁上的焊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内径不小于焊接块的外径,所述连接块的外底壁与内底壁之间形成有隔热瓶颈。本申请具有保障相邻换向片之间绝缘性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向器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向器铜壳及其换向器。
背景技术
换向器基本包括有换向片、绝缘本体以及碳片。其中换向片包括有连接部、焊接部以及弯钩,在生产过程中,先是采取一个冷挤压出来的铜壳件,对铜壳件进行多次的车外形和冲槽以形成整体的一个完整的铜壳件,再将铜壳件与碳片通过锡焊连接,再将焊接固定后的碳片和铜壳件放置在模具中,通过注入电木粉并压铸以形成绝缘本体的,最后再通过铣钩和弯折形成弯钩。
换向器在生产过程中需先在弯钩上绕线,再采用锡焊的方式连接铜壳件的外壁与绕线。通过锡焊连接铜壳件与绕线时,铜壳件受热并传递热量至铜壳件与碳片的连接处,易导致铜壳件与碳片连接处的焊锡融化流出,从而影响相邻换向片之间的绝缘性,进而影响了换向器的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保障相邻换向片之间的绝缘性,本申请提供一种换向器铜壳及其换向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换向器铜壳,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换向器铜壳,包括连接块以及连接在连接块外底壁上的焊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内径不小于焊接块的外径,所述连接块的外底壁与内底壁之间形成有隔热瓶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绕线焊接至连接块侧壁上时,焊接的热量先后通过连接块侧壁、连接块底壁最后传递至焊接块上。隔热瓶颈起到了隔热作用,使得热量无法直接由连接块底壁传递至焊接块,而需先通过位于连接块底壁上隔热瓶颈。隔热瓶颈的宽度为连接块底壁的厚度,相较于连接块底壁与焊接块的壁厚之和,其宽度更小,使得热量不易通过,从而使得连接焊接块与碳片的焊锡不易融化流出,进而保障了相邻换向片之间的绝缘性。
通过上述结构,碳片焊接在焊接块上时,碳片顶壁、焊接块侧壁以及连接块的外底壁围合成有供电木粉注入的空间,注入电木粉并压铸以形成绝缘本体时,上述空间提高了电木粉与碳片连接的紧密性。
可选的,所述连接块的内底壁上开设有隔热槽,所述焊接块侧壁与连接块轴心线的间距不大于隔热槽槽壁与连接块轴心线的最大间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热槽通过减少连接块底壁壁厚的方式使得焊接热量不易传递,焊接块侧壁与连接块轴心线的间距不大于隔热槽槽壁与连接块轴心线的最大间距,使得隔热瓶颈形成于隔热槽槽底与连接块外底壁之间。上述结构缩小了隔热瓶颈的宽度,进一步限制了热量通过,从而提升了隔热瓶颈的隔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隔热槽与连接块内底壁间距最大处为最大槽深处,所述最大槽深处以及焊接块侧壁与连接块轴心线的间距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最大槽深处以及焊接块侧壁与铜壳轴心线的间距一致,使得隔热瓶颈即位于最大槽深处与连接块外底壁之间。通过上述结构,在保障隔热瓶颈的隔热效果最大化的同时,焊接块与连接块轴心线的间距最大,使得焊接块可供工作人员焊接碳片的面积最大,便于工作人员焊接碳片。
可选的,所述连接块的内底壁上连接有内钩,所述内钩上设置若干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连接块底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电木粉注入模具并压铸以形成绝缘本体,将绝缘本体向远离换向器铜壳的方向拉动时,倾斜面与绝缘本体抵接并对其施加朝向换向器铜壳方向的反作用力,限制了绝缘本体与换向器铜壳分离,内钩提高了绝缘本体与换向器铜壳的连接强度。
可选的,所述内钩上开设有钩槽,所述钩槽呈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入电木粉并压铸以形成绝缘本体时,进入钩槽的电木粉会形成钩状的绝缘本体,进一步提升了绝缘本体与换向器铜壳的连接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长城换向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长城换向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87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