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98617.6 | 申请日: | 2021-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00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何凡;代传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瑞东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33 | 分类号: | B60L58/33;H01M8/04014;H01M8/04029;H01M8/04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30 | 代理人: | 乔浩刚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系统 散热 集成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包括氢动力电池系统、控制器、水循环散热系统和对流散热系统;其中,控制器包括采集单元和控制单元;氢动力电池系统中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与采集单元连接;水循环散热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环形冷却回路、水泵和散热水箱,其中环形冷却回路由设置在氢动力电池系统上的水管依次连通组成,散热水箱中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水泵与控制单元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与采集单元连接;对流散热系统包括散热风扇,其中散热风扇的出风面正对氢动力电池系统,散热风扇和控制单元连接。本发明提高了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系统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交互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
背景技术
氢动力电池是混合动力汽车体系中的核心部件,其性能优劣将直接影响整车性能的好坏。氢动力电池以其对环境无污染和安全性能高等优点,成为混合动力汽车的首选电源,但氢动力电池在充电和使用的过程中的散热问题是影响其正常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温度的升高,氢动力电池的放电容量降低,充电效率下降,自放电加大,电池衰减速度急剧加快。在高温下,氢动力电池的温度不均匀性有所增大,而电池外部的散热结构设计不合理就会对电池散热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
现有技术中,针对氢动力电池的散热系统设计,大多采用冷却水循环系统的设计(如专利号为CN209766553U的专利文献),通过水流在水管中流动,从而带走氢动力电池的热量,从而使得氢动力电池降温的效果,但是冷却水循环系统在长时间使用后,冷却水会因为吸热量大于散热量,从而导致水温上升,降低了对氢动力电池的降温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示出一种氢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集成系统,包括氢动力电池系统、控制器、水循环散热系统和对流散热系统;其中,
控制器包括采集单元和控制单元;
氢动力电池系统中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与采集单元连接;
水循环散热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环形冷却回路、水泵和散热水箱,其中环形冷却回路由设置在氢动力电池系统上的水管依次连通组成,散热水箱中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水泵与控制单元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与采集单元连接;
对流散热系统包括散热风扇,其中散热风扇的出风面正对氢动力电池系统,散热风扇和控制单元连接;
采集单元接收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信号,当第一温度信号大于设定的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向水泵发出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水泵运作以启动水循环散热系统;
采集单元接收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信号,当第二温度信号大于设定的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向散热风扇发出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散热风扇运作以启动对流散热系统。
优选的,控制器还包括:采集单元接收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信号,当第一温度信号大于设定的第三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向散热风扇发出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控制散热风扇运作以启动对流散热系统。
优选的,控制器还包括检测单元,检测单元分别与水泵和散热风扇连接,用于分别检测水泵以及散热风扇的工作状态;当水泵与散热风扇同时处于运作状态,且第一温度信号大于设定的第四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向外部警报系统发出报警指令,控制外部警报系统发出异常报警信号。
优选的,散热风扇上设置有冷凝片。
优选的,散热水箱中设置有冷凝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瑞东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瑞东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86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 下一篇:纸卷端面平整度检测装置与检测方法